——尝试错误?无心插柳?悲剧英雄?
总之,因此我们有了纽约。
整整四百年前这个月,航海探险家亨利· 哈德逊,乘着一艘三桅帆船,驶进了今天的纽约海湾,并顺着现以他为名的一条大河北上,航行了几天之后,发现河流越走越窄越浅,了解到这条水路并非可以驶往日本、中国、印度的“西北通道”,终于返航,继续追寻他的梦想。
这正是欧洲大航海、大探险时代。从15世纪中到整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家—迪亚斯、哥伦布、达· 伽马、巴尔沃亚、麦哲伦……先后绕过了非洲好望角而进入印度洋,横渡大西洋而找到了美洲,又从这两块新大陆之间的地峡,向西而看到了那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并且首次航海环绕了地球一周。哈德逊即生在这个大时代的16世纪中。他的前半生资料很少,只知道他生在英国,从小上船,远洋近海航行多次多年,一步步当上了船长。
在恰好也是另一种探险,即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四十周年,我们不妨把五百年前的航海探险家和当代的航天探险家归为同类的开拓者。他们都在发现未知,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或航行过的水域,以开拓新的世界,同时名扬四海,永垂青史。当然,太空人在宇宙航行的时候,后面和下面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工程技术专家的支助,而无论是哥伦布、麦哲伦,还是哈德逊,则基本上是凭靠着个人的知识、经验、勇气、意志、自信、梦想,以及不止一点点追求名利的野心。
大历史背景为航海家打下了基础。文艺复兴启发了欧洲人的想象力,解放了思想,欧亚两洲已经有了相当的接触。马可· 波罗的经历更是刺激了欧洲人对亚洲,尤其对中国的好奇心。只不过,无论南北水旱丝路都远长艰难,中间还有个伊斯兰教世界的种种障碍。到了15世纪,已经开始形成商业经济的欧洲,开始另谋途径,开发市场,殖民,贸易,掠夺……换句话说,想办法赚钱。
欧洲已经在南半球海域找到了前往亚洲的航路,但是都不容易走。无论是从欧洲向东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再穿过印度洋,还是向西线绕过南美的麦哲伦海峡,再横渡太平洋,都不好走。就算有了罗盘之类的航海仪器,不发生意外也要在海上走上一年两年。
因此到了16世纪下半期,欧洲各航海国都在推测是否可在北半球找到一条新的水路。
首先吸引欧洲人的是“东北通道”(Northeast Passage),即绕过北欧,再穿过俄罗斯北边海域到亚洲。哈德逊1607年和1608年两次探险,就是为其雇主,英国“莫斯科公司”(Muscovy Company)效劳而尝试。但尝试成功自古无,他的船两次都给冰困在俄罗斯和北冰洋之间的“新地岛”(Novaya Zemlya)。他失望失败而归,也失业了。
像哈德逊这类的航海探险家,理想和梦想几乎压倒一切。只要有谁相信并赞助他们,就为谁效劳。为西班牙王室服务的哥伦布是意大利人,麦哲伦是葡萄牙人。这有点像是今天来美国金融电子企业工作的外国专业人才,或职棒大联盟,全美职篮NBA的外籍兵团,也有点像我们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待价而沽。就这样,当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得知这位大航海家在伦敦失意失业,且被英国限制出境,就偷偷地把他接到了阿姆斯特丹。
17世纪是荷兰世纪。这猛一看的确有点不可思议。刚脱离西班牙统治而独立,面积窄小,长年和海水斗争,全国人口还不到两百万,却先后打败了西班牙和英国而建立了海权。看来荷兰比谁都更早就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不必再像以前的波斯、亚历山大、罗马、成吉思汗那样征战异域,侵占领土,臣服人民,才能号称帝国。贸易也可以。少流血,少死人,而且还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