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行(3)

另一篇《九十九度中》,亦是林徽因的名篇。小说将乱世里的日常生活切割再重组,破碎之中充满意趣。用李健吾评论它的话便是:“作者把一天的形形色色披露在我们眼前,没有组织,却有组织;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而且那样多的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

再有就是小说《模影零篇》,是由四个短篇《锺绿》《吉公》《文珍》《绣绣》组成。因四篇作品的主人公都有生活原型参照,遂成系列。亦是于微处着笔,展露人性固守与突破之挣扎。一篇一篇读下来,看似温静,实则激烈。看似清淡,实则绚烂。但皆极深邃。

散文、剧本及其他创作方面。

林徽因最知名的散文大约便是徐志摩去世之后所焚心撰写的那篇《悼志摩》了。哀恸赤忱,恰如她当年评价萧乾的《蚕》一般,真真是“用感情写作的”,写得热烈深挚。林徽因的散文林林总总不过六七篇。大约包括《悼志摩》《蛛丝和梅花》《窗子以外》《山西通信》《唯其是脆嫩》《究竟怎么一回事》《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等。

林徽因虽然正式的散文作品极少,但她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气质也无可避免地渗透到了她的建筑学术文章当中,当中的若干片段,写得一样是文采斐然,全无寻常学术文章之刻板艰涩,写得极动情。

而剧本创作的数量则更是少之又少,而今发现的,仅有一个未完成的剧本残篇《梅真同他们》。在剧本创作尚不如而今成熟的民国时期,林徽因的《梅真同他们》已算是极难得的作品,可谓是“未完成的杰作”。

当年,看过林徽因剧本的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评说此剧本:“现在话剧中仍留有不少的‘文明戏’的恶趣,一般人往往认不清Dramatic与Theatrical的分别,祇求看一个‘闹台戏’,林徽因女士的轻描淡写是闷热天气中的一剂清凉散。”

另,林徽因写给亲友的书信存世若干。皆是私信。文学价值自然是有的,但最可贵的是林徽因书信的存世给后生为林徽因立传提供了极宝贵的一些材料和证据。这当中,方可读到最真的、亦是最动人的那个林徽因。

谈论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不得不提及当时北平极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京派文学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表现主观个性和悲悯情怀。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

形成于特殊时期的京派文学作家们,主要以接手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先后出刊的杂志《学文》《水星》《文学杂志》为创作园地。聚集了包括周作人、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朱光潜、萧乾、李健吾、卞之琳、何其芳和林徽因等诸多作家。

虽林徽因较之周作人、沈从文等文学大师尚少建树,但其活跃程度必定是令人瞩目的。因此,萧乾先生后来这样说道林徽因之于京派文学的地位:“她又写,又编,又评,又鼓励大家。我甚至觉得她是京派的灵魂。”赞誉虽重,却也不为过。

林徽因一生文学作品数量不多,诗作六十余首,散文小说数篇,未完成剧本有一。但基本都是文学中的经典,实在难得。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作品,让林徽因在文坛占得一席之地,且得盛名。

这些作品,构筑成一方寂静之地,是独属于林徽因的“苏州园林”。纵稀疏,却葱郁,任热爱林徽因的青年们悉心守护,至死不渝。

关于她的文学创作,大约便是这样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