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选释(6)

把秋天带来的伤感,结合他的身世和时局,尽情表达出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杜甫的《登高》,时间和空间背景,与《秋兴》差不多,而其悲怀更有过之。现代的读者,讽诵杜甫这些诗篇,除了感念一代诗圣的凄苦、欣赏千载诗宗的艺术之外,还可以把这些作品,拿来印证现代西方的一些文学理论。《 秋兴 》太长了,这里取《 登高 》。

当代影响深远的大批评家佛莱(Northrop Frye),受了弗雷萨(James Frazer)、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雍格(Carl Jung)的启示,奠立了“基型论”(archetypal criticism)的批评学说。佛莱为文学作品整理出很多公式,看到了文学作品的很多内部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乃从分析、归纳古今的大量文学作品而得来。他称它们为基型( archetypes )。例如,佛莱这样描写几种主要文类( genre )的特色:

(1)喜剧:相当于一日中之晨,一年中之春,一生中之诞生。

(2)传奇:相当于一日中之午,一年中之夏,一生中之结婚或取得胜利。

(3)悲剧:相当于一日中之昏,一年中之秋,一生中之疏离、衰、亡。

(4)讽刺诗文:相当于一日中之夜,一年中之冬,一生中之死亡、解体。

佛莱又比较了喜剧和悲剧的情调和意境,指出两者的对立。这里仅略述关于悲剧的部分。在悲剧中,人往往是孤独的、被遗弃的;所出现的动物则是野狼、兀鹰之类;植物则为邪恶的森林,或为荒郊高原;矿物则为沙漠、废墟之类。

佛莱不谙中国文学;他的归类,由于野心极大,涵盖古今,难免会不周延,会出现很多例外。然而,拿佛莱的理论套在杜甫的《 登高 》上面,却仿佛如一套度身定做的西装,穿在定做者身上,刚刚好。

《 登高 》是一首充满悲剧情调的诗,而其悲哀,诗中第五、六句最能扼要集中地道出来。罗大经在《 鹤林玉露 》中指出,杜甫这两句诗,包含了整整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这两句算是“诗眼”,上文和下文只是用来渲染气氛和情调而已。《 登高 》写秋天,写衰疾老诗人的孤独,写荒郊高原,所用的意象,正是佛莱所说“悲剧”的种种基型意象( archetypal image )。《 登高 》没有清楚交代晨昏;然而,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幅图画来说,我们总不会联想到早晨吧。( 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 》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之句,写的是昏,不是晨。 )

钱锺书在小说《 灵感 》中,以幽然的口吻,这样说明中西方文化风俗的不同:“我们招手,手指向下,他们招手,硬派手指朝上;我们礼拜时屈腿,他们行敬礼反而举手;他们男人在没结婚前向女人屈膝求爱,咱们男人结婚以后怕老婆罚跪;一切的一切,你瞧多别扭!……我们死了人穿白,他们死了人戴黑……”

当然中西之异,还可以无限地条列下去。不过,我们也可以列举出中西方相同的地方:都招手,都行礼,都有恋爱和婚姻,都悼念死去的人,……

秋,是令人感伤哀悼的季节。杜甫之外,雪莱( Percy B. Shelley )也把西风、落叶、死亡与秋天连在一起:

狂放的西风啊,你是秋天的浩气,

你并不露面,把死叶横扫个满天空,

像鬼魂在法师面前纷纷逃避,

……

让它们在那里低低冷冷地躺下

每一片都像尸首在坟里发僵。

( 此为《 西风颂 》片段,中译出自卞之琳手笔;卞氏译文典雅精致,极为难得。 )

其他悲秋的中西诗篇,还有很多很多,要引的话,就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篇幅容纳不下。佛莱认为秋天充满悲剧情调,《礼记·祭义》说:“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刘勰说,诗人在秋天时“阴沈之志远”,也颇有悲凉气氛。心同理同,中西如一,又提供了例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