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时的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这对于日后的决定的确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因为接下来对具体作品的讨论一开始就淘汰了好几部被推荐的作品,其中有历史记述,也有传记类和散文类的作品。在本次评委会上获得正式推荐的作品共十九部,都有推荐的评委撰写的故事梗概和选段(如果原文不是英文,则有《国际文坛》事先约请专家英译的片段)。我们这次的任务是从中选出七部终选入围的作品,阅读全文之后,在8月的第二次评委会上选出一、二、三等奖。
在讨论《盗猎揭秘》的时候,我陈述了举荐《盗猎揭秘》的主要理由。在非典刚刚平息的当时,在我们发现一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灾难竟然可能是源于捕食某种野味的时候,猎杀野生动物的题材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当然,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打动人的,我以为是作者的敏锐而透彻的观察力、叙事中的传奇和戏剧因素以及文体的丰富张力。盗猎活动的各种细节,若非亲身经历,很难如此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作者避免了主观的过多参与,但在客观描述的同时却体现了丰富的戏剧性和人性色彩。在对扑啦啦惊起的珍禽,盗猎者们的茹毛饮血、肢解麋鹿的过程的描写中,并没有悲天悯人的超验姿态,但不乏作者的批判锋芒。作者摒弃了批判的简单化,因为真正客观的观察不会给任何事物贴上标签。比如作者注意到盗猎者们会放走雌性的飞禽,但不是因为仁慈,而是为了让它们继续繁衍更多的猎物。
这样的复杂性,甚至反讽意味,我以为是这部作品最具价值之处。首先,作者一方面批判了非法盗猎活动,尤其是各种非正当的,甚至极为非道德的捕杀方式;另一方面也给予了盗猎者某种人性色彩和同情。无论如何,在江浩的文本中,传统报告文学中高姿态的作者消失了,道德说教消失了,代之以具体可感的身份暧昧和评判双重性。书中三个主要的人物是非法盗猎者,但也是知识和经验丰富的高超猎手。对人性复杂性的揭示是这部作品胜出大部分中国报告文学的秘密。不错,作者谴责了盗猎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报告文学是文学,不是法令。作者详尽地描述了这些盗猎者如何运用各种诡计逃脱警察的追踪,如何从草动的方式来判断草底下野鸡的所在,如何从野鹿留在地上的血迹判断野鹿跑出了多远。他们一方面偷窃武器,残杀动物,另一方面也反对捕猎小鹿(尽管是因为口感差),拒绝猎杀雌性飞禽(尽管是为了让它们繁衍)。更多具有反讽色彩的场面包括,用毒药毒杀动物的行为由于用了假毒药而无法奏效。而盗猎者也并不是邪恶的代名词,在某些情形下,农民甚至盼望盗猎者把吃庄稼的野兔斩尽杀绝。
尽管《盗猎揭秘》是一部以叙事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品,但是江浩在其中给读者提供了许多与狩猎或生态相关的资料,从全球的范围和历史的视角来理解生态、法律和文化等诸多问题。作者引入联合国对于轻武器散布的报告,引入关于中国文化中乌鸦的象征,引入有关野生动物和驯养动物的各种信息,都给这部作品增加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更加难得的是,作者还从盗猎这一侧面揭露了官员腐败的现状,因为狩猎已经成为一种身份、一种奢侈、一种高档娱乐,因此也是最好的享乐项目和贿赂品。
有评委指出,这篇作品符合报告文学的每一个定义。我觉得这个说法貌似低调,却揭示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品质:它是叙事,但不是虚构,也不乏作者的声音;它有作者的声音,但不是单一绝对的,不是至高无上的,而是具有喜剧精神、多层次、多角度的。它更是作者花了整整四年藏掖着足以脱身的警方证明,跟随盗猎者四处游走的亲身体验。也有评委说《盗猎揭秘》令人想起海明威的作品(我想可能是《非洲的青山》),但比海明威写得更精彩。我觉得这并不是过誉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