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天,纸条变成了一封信,信上说了什么,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因为周政当着他的面把信撕了。于是又有了第二封、第三封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政打开了信封。她看到了信封里包裹着一颗炽热而充满了活力的心。
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政小心翼翼地回了一封信。母亲的预感终于变成了现实——女儿读了书,和“男人”通起信来了。她看到了家庭之外那个广阔的世界。
这个“男人”就是梅嘉生。
这是一个敢于追求的青年。
他没有因自己和周政家境悬殊而收住神圣的爱情之箭。周政,将往日的求婚者视如过眼烟云,却偏偏接住了梅嘉生的连珠信。在谈话中梅嘉生分明听出了周政对妹夫受教育程度的羡慕。没过多久,梅嘉生告诉周政,自己不上夜校了,已经依据广告考上了近郊真如的华夏大学附属中学,他要读书读出一个样子来。从此,梅嘉生的身影从夜校消失,而他和周政的爱情也在那以后成熟了。
20世纪30年代初,日军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中国的民族危机震撼了每一个关心着祖国命运的青年。中国会不会沦陷?中国将走到哪里去?梅嘉生的思想开始了急剧变化。不过一年光景,梅嘉生来信告诉周政,作为一个中学生,过了20岁,他的年纪显然太大了。但是对于中国的未来,他还正当年,在此国家灾难日益迫近之际,他不能再读书了,他已经投考了南京的陆军学校,将学装甲兵,效仿班超投笔从戎。
对梅嘉生的思想变化,周政感到吃惊,她不知道梅嘉生的今后会怎样。她在信中询问梅嘉生,你读书没有多久又去军校了,如此多变,你和我的关系还变不变?天下像我这样的姑娘你是找得到的,如有考虑,尽早定夺。
她等来的,是梅嘉生的一封急信。由于战争,这封信没有保存下来,而信中所言,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淘洗,将近八十高龄的周政还依然记得:“一切等等,皆不如其人(指周政——本书作者注),我要把心捧在手里你才相信啊!”
对周政来说,这当然是一次对命运的重大选择。作为一个富裕家庭的小姐,她要选择一个生活优裕、收入丰裕的夫婿只消在父母询问后点一下头就够了。但是,她在父亲支持下选择了梅嘉生——这个家境清寒、从苏南农村到上海来闯世界最终又选择了戎马生涯的青年人。同样是在几十年后,辗转于病榻之上的周政对本书作者回忆说:“在当时,面临生活的选择,我没有去想梅嘉生的穷,因为我想穷不要紧,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它;也没有更多地考虑文化上的差距,因为我的文化程度也不高,文化水平也可以通过努力去提高;我唯一的希望的是他永远不要变心。”
在人类生存的这个五彩缤纷的星球上,唯有感情世界是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百岁人生漂泊间,真情唯有两心知。
在军校,梅嘉生的重要经济接济者成了周政,5块、10块的汇款不断地汇往南京。最多的一次是350块大洋,这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大数目了。原因是梅嘉生突发奇想,打算从军校退伍,自己开办一个养鸡场,为此写信请周政支持。
正在梅嘉生为选择人生之路苦苦求索的时候,发生了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逼近南京,梅嘉生所在军校南迁了。
何去何从,梅嘉生再一次面临选择。
周政赶到南京,和梅嘉生一起商量。梅嘉生对周政说,他想留下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又是一个经过了军事学习的青年,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理当舍生忘死。梅嘉生下决心了,回丹阳故乡去拉起一支武装,抗日图存。
在南京,梅嘉生和周政结婚了。婚礼是简单的,只请了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婚礼之后,日军轰炸机飞临南京上空。一片兵荒马乱中,梅嘉生、周政走出石头城,向丹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