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故居讨“苦”(2)

在这个房间里,处处渲染着高尔基对东方文化的挚爱。东方的瓷器、陶器、象牙雕刻,从日本傩到中国龙到印度钟,精美之至。还有中国古琴的琴桌、琴凳摆在靠墙的一侧,散发着怀古之幽思。据高尔基故居的工作人员介绍,高尔基在其它几个住所的工作室也是这种布局和陈设。有人开玩笑说,高尔基把自己的工作室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在这间工作室的墙上,挂着意大利南部海岛苏莲托的风景画。引起我注意的还有挂在高尔基小而简单的卧室里的那幅风景画,上面描绘的同样是苏莲托的风景,至此,苏莲托在高尔基生命中的位置便凸兀而显。即使可以在莫斯科这样豪华的寓所里颐养天年,高尔基还是念念不忘使他远离国内纷扰,一住就是十几年的苏莲托。

在这幢房子二楼高尔基的文学陈列室里,陈列着高尔基的手稿、文件,还有苏联作家协会颁发给他的一号会员证。高尔基的一幅和本人一样大小的油画肖像摆在正对门口的位置,高尔基的两只瘦而长的手做着一个颇具含义的手势,身后一片满含敬意的目光铺成了最契合的背景。

有两本巨型的相册很快吸引了我。其中一本全部是关于高尔基的漫画,顺手一翻,便看见画中那个瘦瘦高高的高尔基佝偻着腰,身后背着书,胸前吊着书,掖下挟着书,手里握着书,兜里揣着墨水瓶,瓶里插着一只粗大的钢笔,如此传神,看后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一幅漫画是和苏莲托有关的。高尔基穿着泳裤坐在苏莲托的海边,用一只硕大的手指按住即将爆发的火山口,漫画的上方写着“苏莲托真理报”几个字。高尔基在苏莲托住过,这就是苏莲托的真理。由于高尔基的留居,苏莲托,这个异国的海滨小岛承载了多少苏联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有一位苏联文学青年寄信给远在苏莲托的高尔基,信封上赫然写着:意大利—苏莲托——马克西姆·高尔基,这封信高尔基居然收到了,这个信封也被展示在高尔基文学陈列室里成了文物,以此证明高尔基和苏莲托之间不可分解的缘分。

是一大批热爱文学也热爱高尔基的人唤回了这位客居异乡的文学大师。有一位医院的女护士写信给高尔基,强烈要求他回到祖国来居住。高尔基回信说:我也想回去,但我没有地方住啊!莫斯科当然不能让这么伟大的作家没有地方住,于是,高尔基便拥有了这栋房子。可是,当有人在祝酒词中说到要为这栋房子的主人干杯时,高尔基满脸不悦,大声纠正说:这栋房子不是我的,是莫斯科市政

府的。高尔基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呢?曾有人做过极其大胆的猜测。据一些资料介绍,晚年的高尔基虽享誉文坛,但也有许多无法排解的苦恼:与儿子的死有关的,与无产阶级文学有关的,与无产阶级革命有关的,还有与无产阶级文学和革命都有关的。上面酒会上流露的出来的苦恼,则是与这栋房子有关的。

按理说,房子本身应该不能构成高尔基痛苦的理由,纵观高尔基的作品,苦涩,几乎成了无可淡化的统一背景。过早地接受了人类赤贫印象的,后又被革命的残酷震惊得陷入道德混乱的高尔基,住在这所阴气过重的房子里,重又被连绵起伏的革命浪潮层层包围起来。他太多的称誉与光环使他无法面对触目可及的错误和痛苦,而他又注定无法逃遁,就连“永远的、徒劳的逃避”的权利都丧失了。由此猜想,高尔基的苦痛比我们能够理解的不知要深重多少倍。

其实,房子的归属并不重要,就连高尔基本人也是属于苏联的,属于俄罗斯的,甚至属于全世界的。高尔基在世时,这栋房子被誉为是当时的“作家俱乐部”、“国家出版社”、“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高尔基辞世后,仍然不断有人为纪念凭吊他来到这里。1961年,国家将此改建为故居博物馆,供所有热爱高尔基和他的文学的人们,追思缅怀一代文学巨匠之于世界的不朽遗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