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故居讨“苦”(1)

2003.7.8

在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小尼吉塔街6号,“实现了震撼大地的最强大的革命和全世界文化时代之间的联系”的无产阶级文学大师高尔基,曾在此度过了生命的最后5年。这栋19世纪初被视为“摩登派”建筑典范之作的寓所,如今夹杂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依然未减其“摩登”风韵。经历了大半生颠沛流离之苦的高尔基住进这所房子时已近暮年,也正因如此,“无产阶级的文学家”高尔基才有资格住进这样奢华的房子。当然,此时高尔基的文学生命依然如年轻人一般旺盛,更重要的是,只有高尔基才有可能赋予这所房子超越物质本身的特质。

高尔基,俄文是“苦涩”的意思。但在这座房子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苦涩的痕迹。进了门庭往里一望,通往二楼的楼梯扶手赫然入目,这是用整块的青灰色大理石磨制拼接而成的,波浪造型的石板高高耸立着,大气磅礴地盘旋而上,让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的蔚为壮观。在这个扶梯涌起的“浪尖”上,一只钟乳石造型的灯散发着奶酪一样柔和的光,给这过于阴冷的气氛播洒了一片温柔。其实,这个楼梯扶手除了充当整座建筑的点睛之笔之外,再无多少实用的价值,而那灯除了造型的美感之外,寸寸柔光却好像是从高尔基的双目里径直扫过来的一样。

与楼梯相呼应的墙上镶嵌着一排壁橱,橱里装满了图书,这是这栋摩登建筑内的小图书馆的一部分。高尔基被称为“职业的读者”,他不仅爱看书,也会看书。高尔基的家庭图书馆共有44个书橱,陈列着1.2万册图书,其中,有一部分民谣民歌民间故事书籍,上面留有高尔基的批注,高尔基的创作源头可追溯于此,从高尔基的早期作品中,我们不难证实这一点。

与这个楼梯相对的是整幢房子里最大的一个房间——高尔基的会客厅。穹庐式的天花板,没有窗棂的彩绘玻璃窗,红木雕花的门,这一切集中体现了这栋房子的建筑特色。在这个房间里,高尔基与许多俄国文学史上十分著名的大文学家有过交谈甚至辩论,交谈和辩论的结果是苏联作家协会诞生了,高尔基理所当然地当选为作家协会的主席。

可以推想,60多年前,就在这个房间的这张长方形大茶桌边,肩负着神圣使命的作家们,是如何执著于他们所热爱的文学事业,又是如何信服地凝望着他们的文学领袖。讲解员说,高尔基一般坐在靠窗左侧的第一个位置上,那里至今仍摆着他用过的茶具,亮晶晶地闪着光。一束淡紫色的小花袅娜地开着,馨香弥漫了客厅……被成就所覆盖的都有什么?和高尔基保持了20年的友好关系的罗曼罗兰第一次造访这栋豪宅,便敏锐地触摸到了深藏于高尔基内心深处不足与外人道的苦痛,罗曼罗兰十分肯定地下了这样的结论:高尔基非常孤独,内心充满了忧愁和温情。过惯了饥肠辘辘的漂泊岁月的高尔基“与这座建筑的摩登装饰很不协调,所以,他不喜欢这座房子”。

“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的意思。这是高尔基给自己取的笔名,大概高尔基在确定这一笔名时,早已忽略了个人的苦难。在他那间不大的工作间里,有一张很阔大的书桌,桌上,摆着几张高尔基带眉批的手稿,10只削得尖尖的红蓝铅笔以及钢笔、眼镜、墨水瓶等高尔基用过的物件。在这张书桌上,高尔基写出了25本文学作品,累计约250多万字,他就是这样壮心不已地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停地奠基。他在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2点伏案工作,雷打不动,工作效率极高。除了写作之外,他还修改一些文学青年的作品,帮助他们从作者走向作家,并由此获得精神的愉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