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记得是在《上海文学》召开的一次青年业余评论工作者的座谈会上,我第一次见到程德培同志。当时,他的那篇处女作——评贾平凹的《短小简练.清新自然》一文刚刚问世,他好像正在酝酿构思评王安忆作品的文章。在会上,他不仅谈了对王安忆笔下的雯雯和桑桑的一些看法,还谈到了他与一些作家的书信往来。他不但如数家珍般的介绍了那些作家创作某些作品时的创作意图、他们的创作计划,还谈到了某些青年作家当时在创作上所遇到的困难与苦恼。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人们对于这位在工厂工作的年纪很轻的工人,竟与这么多作家有这样多的交往,不免感到有些惊奇。

让我认识到他将是一位真正的评论家,则是在我读到他的评王安忆的《“雯雯”的情绪天地》这篇文章时。如果说他评贾平凹的文章还嫌粗浅和稚嫩,在这一篇中则已开始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见解。他相当准确地抓住了王安忆那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向读者展示了她所描写的一系列同一类型少女的情绪天地。我觉得,“情绪天地”四个字,他用得非常恰当。安忆当时对于她那一系列被命名为雯雯和桑桑的主人公,既无意于详尽介绍她们的行为,也无意于深入探讨她们的内心活动,她着意表现的是掠过她们心头又流露于外的情绪。程德培理出了王安忆那一时期作品的“纲”,找到了每篇具体作品的“眼”。在当时为数不少的评王安忆创作的文章中,这篇显得独具见解,至今仍留给我鲜明的印象。

为诸多作品理出这样一个“纲”,又为每一篇作品找到这样一个“眼”,看来似乎不难,其实并不容易。凡写过评论文章的人都有体会,这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作者必须对自己所评作家的全部作品进行比较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比较与分析。从程德培这篇文章,我不免联想到他在那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如果没有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充分的事先准备工作,一位刚刚起步而且缺乏经验的青年评论家是很难达到这一点的。

态度严肃,文风严谨,德培后来的文章,大部分都保持了这个特点。无论是评青年作家吴若增,还是论中年作家林斤澜、汪曾祺的作品,他都是紧紧地围绕着他们创作中的主要特点,扎扎实实地,有如层层剥笋一般地从艺术上进行了剖析。他所提出的林斤澜观察人生的冷静态度,汪曾祺擅长描写那种在乱世之中善于苦中作乐以自遣的小人物等等这些看法,都显得中肯而令人信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