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称傅斯年为学阀一点都不过分,学阀者,学霸也。他把持了重要部门,掌握着非常好的资源,有志于做学术的人,还真不能不把他当回事。曾昭燏女士在英国留学,曾给傅写过一封长信,仔细询问她在国外应该学什么,国内最迫切需要哪方面人才,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日后能够得到他的照应,给她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傅斯年是曾昭燏的表姐夫,也是她哥哥曾昭抡的联襟。
曾昭燏留学的年份,是一九三六年,十年前,傅斯年那拨人衣锦还乡,风光十足,天上掉馅饼,到处都是好位置等待。转眼间行情大变,好头衔瓜分一空,椅子已经坐满。先前回来的精英,平心而论,不是在国外学得好,而是因为身居要位,有种种便利,又能够进一步努力,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修得正果,渐渐有了成绩,在学术界的地位也更加牢靠,成为各领域的真正行家。轮到曾昭燏这一拨,前途虽然也无量,然而今非昔比,已不得不看菜吃饭,不得不仰人鼻息。
傅斯年被称为学术界的曹操,是一代枭雄,很会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他是山东人,有着山东汉子的爽快,自己有才,也很爱才,凡属看中的人,必欲收入手下为快。按照李敖的说法,国民党去台湾,一二流学者大都留在大陆,只有历史语言所的精英追随者最多,譬如李济,譬如董作宾,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领导手腕。
傅斯年疾恶如仇,人称傅大炮。他的学问,本质上属于新派,没有留洋经历,完全执迷于旧学,往往不入他的法眼。著名学者容庚,论年龄还大几岁,抗战胜利,傅当了北大的代校长,以在伪北大任职为由,坚决将其扫地出门。容庚不服辩白,竟然被他招呼手下,扔到了大街上。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显然没有比这更大的羞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