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负责人曾中生、许继慎等人则认为,只有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扩大和巩固根据地,牵制敌军兵力,才可减轻中央根据地的压力,才是对中央根据地的最大援助。因此主张打下英山后,攻蕲春、占黄梅、入广济,恢复这一带的革命根据地,与鄂豫皖边区连成一片;在巩固根据地的同时,相机攻打武穴,牵制敌军。
经过激烈辩论,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于是,张国焘按个人意见作出决定,并随后对红四军领导进行改组,原红四军军长邝继勋调任十三师师长,十三师师长徐向前调任红四军军长,曾中生仍任政治委员。
然而,当红四军打下英山后,曾中生等人考虑到与其东出潜山、太湖,威逼安庆,不如出蕲、黄、广直捣武穴条件更为有利,因此,“曾中生同志最后决定,红军趁势进据蕲、黄、广,一面行动,一面将这一决定报告分局”。
张国焘看到报告,得知曾中生等人拒不执行中央分局、军委会的决议,十分恼怒,连发三封信予以严厉批评。却没想到,红四军随即派员送回了“申明书”。
此“申明书”表面是说明情况,实际是对中央分局的批评逐条反驳。令张国焘感到尤为严重的是,此“申明书”并非红四军高层的“决议”,而是曾中生在9月4日专门主持召开支部书记、指导员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中央分局、军委会来信,在群情激奋的情况下通过了这封给中央分局的“申明书”。
将领导内部的分歧、矛盾公开化,毫无疑问将制造红军基层干部以及广大士兵对中央分局、军委会尤其是张国焘本人的对立情绪,张国焘感到自己在鄂豫皖的权力受到严重挑衅,甚至感到一种强势的威胁,立刻就此召开中央分局、军委会紧急会议。
“这明明是给我们送来一个哀的美敦书"沈泽民听此情况后十分愤慨,“刚打了几个胜仗,就想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已经不是军事战略的分歧问题了,而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火速派陈昌浩赶赴前线,接替曾中生红四军政治委员一职,纠正军队领导的错误。”监察委员会主席蔡申熙提议。
会议一致赞同蔡申熙的建议。陈昌浩随后以中央分局和军委会全权代表的身份,带着三名随员,骑马赶往皖西,终于在9月13日在安徽六安县麻埠赶上红军队伍,随即在红四军军部宣读中央分局关于免去曾中生红四军政治委员一职,由陈昌浩接任的决定。
此时张国焘正在病中,由于担心事情生变,不顾医生劝阻,躺在担架上从中央分局驻地新集赶往白雀园。邝继勋的十三师师部便驻扎在白雀园,张国焘心中清楚,邝继勋是站在曾中生、许继慎一边的,他带病赶来的目的便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一到白雀园,张国焘便与邝继勋及团以上领导进行单独谈话,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一到夜间,警卫排便荷枪实弹,严密防守。尽管如此,张国焘仍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三天后,陈昌浩发来了急电,称:
“一切按照军委会命令顺利执行,红四军全部经由英山金家寨开回白雀园休息整训。请国焘同志不必再来前方。”
张国焘这才松了口气,放心地大睡了一觉。
几天后,陈昌浩带着被捆绑起来的曾中生与许继慎来到白雀园,同被带到这里的还有200多名红军指挥员。张国焘像迎接凯旋而归的大英雄,亲自为陈昌浩冲茶,听他讲述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国焘同志,幸亏你决策及时,否则真要出大乱子了"
“怎么,他们究竟要干什么?”
“叛党投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