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释出狱,三下广州传令 3

然而这一年,国共合作却遭遇了多事之秋。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

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

8月20日,廖仲恺遇刺,整个革命阵营为之震惊,广州上空阴云密布。

11月2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张继、邹鲁、居正、谢持、林森等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自行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形成西山会议派,做出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开除中央执行委员中的共产党员的决议,并赞成“联蒋倒汪”。

而此时,蒋介石已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中成长壮大起来,在革命阵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12月中旬,张国焘担任中共党团书记,代表中央前往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大,并指导二大期间的中共党团活动。

张国焘是肩负“使命”而来的,这个“使命”便是在国民党二大上对领导权做出让步,主张“不包办国民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中人数不超过三分之一。

这个主张来自共产国际的决定。早在9月28日开幕的中共中央四届二中全会上,共产国际执委会便指示中共中央:

“党团无论如何不应发号施令;共产党不应要求必须由自己的党员担任国家和军队的领导职位。相反,它应当竭力广泛吸引不是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员参加负责工作。”

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部负责人瓦西里耶夫,由于担心陈独秀等人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特地在10月2日四届二中全会闭幕当天给维经斯基来信,要他明确转告陈独秀,放弃做领导的努力。

为此,陈独秀在维经斯基的安排下,特地在上海苏俄领事馆与孙科、叶楚伧、邵元冲谈判,明确表示放弃对国民党中央领导权的争夺,希望他们回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

对于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人数,陈独秀曾提出不少于七人,鲍罗廷主张不超过国民党一大时的三人,“以免吓跑中派和不无谓地刺激右派”,最后一致同意四人。

放弃对领导权的争夺,这是参加国民党二大的中共代表所不能接受的。首先提出反对意见的就是广东区委负责人、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他说:

“连孙科、戴季陶这样的人都选进中央委员会,这是明显的妥协退让!我们应该团结左派,打击右派,使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在国民党中央占绝对优势"

尽管陈延年的意见得到其他与会代表的赞同,但张国焘握有“尚方宝剑”,何况他本人与陈独秀的观点相同,认为“国民党的事务理应由国民党员来管”。他说:

“大家不要以为中央的政策,是退让的政策,而应认识到这是以退为进的措施。中共目前还处于幼龄,既没有军队,又没有参加国民政府掌握政权的经验,就算我们争取再多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人数又如何,难道你们以为这样就能提高我党领导地位?不仅不会,而且还会引起国民党人士的反感,致使他们将我们驱逐出去。总之这是中共中央的决定,你们要贯彻执行。”

1926年1月1日,国民党二大隆重召开。在中共代表的努力下,会议对“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林森等人均给予开除、警告等不同程度的处分。但在大会最后选举的36名中央执行委员中,中共代表仅占七人。

二大闭幕后,张国焘即返回上海。此后在“中山舰事件”与蒋介石“整理党务案”事件中,张国焘又先后两次南下广州,奉命传达并执行陈独秀的指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