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神秘感是宗教产生的根源。自古到今历久未衰的占卜术,其立足点也在于许许多多世人对自我命运的神秘感。对命运的神秘想取捷径而获得诠释,于是去求助于占卜、看手相、看面相。用生辰八字推算命定因素和运势走向。占星相,勘风水,论阴阳五行。比较高深的是演“易”,从《河图》、《洛书》到太极图,到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进而到八八六十四卦到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又从被动地由人推算到自动地投入,从而又笃信气功,努力开掘自己的潜能异能,行小周天、大周天,做动功和静功,接受“宇宙语”治疗并终于自动发出“宇宙语”,达到“天人合一”,获得最彻底的超越感即超脱感。
我们既不必充分地肯定这一切,也不必彻底地否定这一切。实际上你想充分地肯定也肯定不了,总有强有力的人物站出来给予有根有据的批驳揭伪。而你想彻底地否定也否定不了,也总有强有力的人物包括最受尊崇的大科学家站出来提供有根有据的实验报告和理论推测。
你和我都不必卷入有关的论争。然而你和我都应当承认,“命运”确有其神秘的一面。
无论是人类还是个人,面对神秘的命运,都应现出一个微笑,就像1505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绘制的那个“蒙娜丽莎”所现出的微笑一样。
那是永恒的微笑。
你看过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那幅《蒙娜丽莎》吗?
当然。那还用问。
然而,你看得仔细吗?
据说,早有人指出过,画上的那位妇人——传说是当时佛罗伦萨城里皮货呢绒商乔贡达的夫人——实在算不上多么美丽的妇人,你把列奥纳多?达?芬奇别的画也看看,他画的《拈花圣母》、《岩下圣母》、《丽达》等作品里的女性形象,就远比这《蒙娜丽莎》更丰满、更艳丽,然而《蒙娜丽莎》却成了一幅最成功的作品,不仅在列奥纳多?达?芬奇个人创作中是名列第一位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尽管它只有77厘米高55厘米宽,在现在存放它的法国巴黎卢浮宫中属于上千幅油画中较小的一幅,然而它却成为了卢浮宫最可自豪的一幅藏品。
再仔细地看看吧。画上的蒙娜丽莎难说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她的眼睛还不够大,更不够妩媚,特别是下眼皮,线条太方直而且泪囊太显。别的不多说了。就算她美,那也是有缺陷有遗憾的美。
然而她实在耐看。耐看就是经得起审美。经得起几百年观赏者的审美,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赞赏,你说她美不美?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不必完美。因为实际上不可能完美。因而不要去追求完美。
要追求美,但不要追求完美。这也应是你和我对待命运的态度。
附近居民楼里有一个上高中的姑娘自杀了,因为她有一门功课没有考好。仅仅一门,而且仅仅是头一回,并且并非不及格。然而她的心灵承受不住,因为她一贯在班上拔尖儿,从小学到中学,她考试几乎永远第一。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偏这回有一门考了个68分,她在追求完美而竟不能完美的现实面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溘然而逝。
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近乎怪诞的例子。可是我们心灵中、行为中的这类“自杀行径”难道次数还少吗?
本来我可以坚持把电视里的《跟我学》学到底,既不是因为实在没有时间,也并没有谁对我讽刺打击拉我后腿,只是由于一两次的耽搁使我有点跟不上,而且更由于感到比同时起步者落了后,不完美了,因而干脆放弃。
本来你不必把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从头读到尾,因为你并非搞文学研究的,也并非要借鉴这部作品以从事文学创作,只是因为你听到那么多朋友向你谈到福克纳如何了不起、这部小说又在文学史上如何有地位,因此你感到有一种心理压力,仿佛你不花功夫恭读这部著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就不完美了,于是你硬着头皮一页页逐行逐字地读下去,终于读完,却无大收获,为此你还耽搁了几桩该抓紧做下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