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并非遥远的期待(3)

他在作真诚的期待:期待中国现今评论家卸下一种“思想重负”,打破一种定型的观念,即“他所代表的总是一个万无一失的思想体系”,“他所下的每一个判断都总是关于真理的声誉”。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更以十分果断的语气阐发了上述的观点:“对于整个理论进程来讲,不成熟是绝对的,成熟是相对的。历史已经证明,就中国的文学理论及评论现状而言,可怕的不是‘不成熟’和片面性(只要此一片面正常地得到彼一片面或众多片面的补充驳诘),而是那个过分成熟的、驾凌万物之上的唯一正确的成熟。” (《通往不成熟的道路》)他的这些言论,表现了他并不令人担心的一代青年勇猛的文学思考。黄子平没有要求别人走向他那怀有极大警惕的“成熟”——那种在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中被铸造得圆润精滑、玲珑剔透的“成熟”,令人可怕的八面圆通的“成熟”。他自己也以他的有锋芒的,甚至带着天真的炽热的冲撞进入文坛。黄子平的这种早熟的关于“不成熟”的呼吁,正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深渊”的熟悉和理解。所有的疑惧和警惕,均产生于这个理解之中。要是说他是一块桥板,则这块桥板的木质是与腐朽无缘的。在通往文学彼岸的途中,这一代人所展现的无负自己世纪的精神是鲜明的。

黄子平以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从云到火》开始了他独特的文学批评活动。也许这篇论文充分的概括能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最为动人的还是他对于公刘诗中那一团火的发现和向往。从那时起,这位青年评论家便以包裹着一团烈火的冷峻的批评风格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火。不是那呼呼作响的跳动的火,不是那种耀眼的闪亮的火,而是一种不动声色地散发热力的火,甚至是一种以冷峻的外表包裹着的火。”《从云到火》黄子平把握这位诗人从云到火的创作历程的准确性,在于他一开始就把艺术的思考和关于人民命运的思考联系在一起,在他的艺术评论中跃动着对于时代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他能够把这种严重的关切包容在并不激烈的语言形式中。他追求的是实质,而不是表面的效果。犹如他论述的“如云的火和如火的云”,他能够精到地以冷峻的外表包裹着火。黄子平的批评艺术个性一下子就得到显示。他能够以与他的年龄并不相称的成熟体现出他以激情装裹的充满进取精神的“不成熟”。

文学批评在现阶段的前进,体现在批评家多少意识到改变那种固定的单向的价值判断为多面的综合的价值判断的必要性。文学批评的层次感开始以异常丰富和繁复的姿态出现。黄子平说过:“真正的艺术品大概总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由此可以推及:有价值的对于艺术品的评论,也应当如此。在对于文学批评的繁荣的争取中,黄子平的批评活动不仅是严谨的(在同辈人中,他似乎比谁在下笔时都更为矜持。他的思路活跃、宏阔与他的吝于笔墨谨慎为文似乎构成了一种背反),而且也是丰富的。他总是在他涉及的范围内寻找尖新的命题,出乎意料而又引人注目地开掘着批评的新范畴。如他很早就关注于诗歌的时空意识的研究;在短篇小说的研究中,他从“结构—功能”的角度作了新的开拓;近年来他更致力于文学语言学的研讨;他的力作《同是天涯沦落人》更是以对于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的方法为审美批评开了一个新生面。黄子平对于各个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作家如对林斤澜的创作的综合考察;作品如对《绿化树》、《你别无选择》等所发表的见解,都以体现了作者独到见解的睿智与深刻给人以印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