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 结语:忏悔录(2)

《红楼梦》里诗、词、歌、赋、谏文,样样都有,作者各种文体都写得好,然而他说自己“愚顽怕读文章”,是害怕为了考试做官或得奖才写的“文章”吧。写“文章”有了目的性,有了功利性,就一定远远离开了“忏悔录”反省自我的核心价值。

“忏悔录”形态的文学,多是创作者经历繁华梦幻后生命的大彻大悟,是含着眼泪在镜子里凝视自我的悲欣交集,作者的下笔因此也特别不留情。

再看第二首词: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主流社会价值的“国”与“家”都被否定了,作者把一个青春期的青少年,从世俗的伦理价值里救赎了出来。

为什么要对“国”“家”有望?个人的存活价值只是完成“国”与“家”的伟大招牌吗?

为“国”尽忠?为“家”尽孝?

《红楼梦》的作者大胆宣告了一个青少年“于国于家无望”的真实叛逆,叛逆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也叛逆了直到今天华人世界仍然无法摆脱的儒家奉为圭臬的忠与孝。

作者隐晦委婉地书写了家族官场男性的腐败堕落,那些“浊臭逼人”的男子,都高举着“于国于家有望”的金字招牌,享受着荣华富贵,然而他们真实的行为,书中都有描写,有的是逼奸儿媳妇,有的是染指母亲的婢女,包养第三性公关,他们为非作歹,作者看得清清楚楚,一笔一笔记录下来,然而作者却不是要指责他人,而是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承担家族所有的罪。“忏悔录”不是个人的赎罪,而是为家族赎罪。作者没有批判书中其他官场的腐败者,却把矛头指向自己,叫出“于国、于家、无望”的伤痛呐喊。

这样腐败的“家”,这样腐败的“国”,是他应该还要怀抱着希望的吗?

“无能第一”“不肖无双”,《红楼梦》的作者是如此批判自己的,比起一般作家的自吹自擂,自认为“无能”“不肖”,或许才正是一个伟大书写者成就自己的开始。

“无能”使作者走向自我反思,“不肖”使作者与世俗主流价值划清了界线。

立足在“无能”“不肖”的边缘角落,才有了省视一切主流价值伪善性的可能吗?

《红楼梦》从这两首词来看,是作者真实的自我批判,是十八世纪华人社会真实的“忏悔录”,是十八世纪华人社会与欧洲同步的启蒙运动的开始。只是,欧洲此后的启蒙运动波澜壮阔,而华人社会人性启蒙的后续生命力,却被大量权力结构的既得利益者残酷扑杀,夭折的夭折,扭曲的扭曲。

一直到今天,仿佛《红楼梦》的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声音,在华人社会还是显得如此微弱。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