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黄埔建军 3

黄埔军校的筹办,必须克服许多严峻的困难。没有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支持,在如此短期内建校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国共两党通力合作下,黄埔建军才能实现。忠实于孙中山决策的国民党员发挥了积极作用,廖仲恺更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诸如制定校章、延聘教官、招考学员、修葺校舍,大都在他指导下完成。国际无产阶级给予了热情的支持,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在自己还处于困难的情况下提供无私的援助,不仅支援开办经费和武器,而且派来了顾问团,推动了军校的教学,甚至在实战中协助指挥。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投身于军校的各项实际工作,周恩来、恽代英、熊雄、萧楚女等担任了各部门的负责人或骨干,对于军校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重要的政治工作,基本上由共产党人主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对保证军校的革命性质和方向起了重大的作用。许多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投身这座革命的熔炉,第一期学员中约有十分之一为中国共产党各地组织选派。

黄埔军校无疑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建立的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与先前存在的保定军官学校、讲武堂等军事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军校得以培育出革命武装的骨干,决定于军校的性质。

作为培育革命军事人才的摇篮,黄埔军校的特点首先在于实行军事政治并重的方针:“对于学生除授以下级干部必需的军事学识之外,复授以政治教育,使明了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及主义、党纲、政策等。即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知道枪要向什么人放。”杨其纲:《本校之概况》,载《黄埔日刊》1927年3月1日。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员的思想革命化。只有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学员的思想,才能培育出革命武装的骨干。军校还借鉴了苏联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度,设置了党代表和政治部,以保证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贯彻,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事实证明,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和相应的制度,不仅保证了军校的革命性质,还为后来革命军队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把军事、政治教育与实际革命斗争密切结合,显然是军校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它诞生在革命急风暴雨的年代,形势迫切需要学员投入战斗——第一期入伍生进校不及半年,就参与镇压广州商团的叛乱。后来的东征、平定杨刘叛乱、南讨和北伐,黄埔学生军也是“无役不与”。这种似乎是打破“正规”的实践,却卓有成效地磨砺了革命战士。他们在同反动派的斗争中提高了政治觉悟,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同时,也从实战中加强了军事素养。所以,学员在军校学习时间虽然短促,但他们走出校门后,就能够迅速地成为革命武装建设的军政骨干。

引导和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参与进步的政治活动,是军校的另一个特点。与旧式军校形成鲜明对照,在革命气氛炽烈的长洲岛上,进步青年们满腔热情地学习军事和政治,同时,还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为骨干组成了左派团体——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青联会”的活动广泛展开,会员遍及各处。当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成立后,“青联会”与它进行了斗争。与此同时,学习团体和艺术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学员们积极学习革命理论并参与进步的社会政治活动,对把自己锻造为自觉的革命战士大有裨益。

此外,军校的各科教程、教材和训练方式,大都借用苏联红军的经验,注重实战。军校的军事教育,同样呈现出新的面貌。

黄埔建军,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地位和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