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

为了以共和制度取代君主制度,孙中山坚持进行了长期的“武装革命”。辛亥革命导致清帝国的分崩离析,结束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共和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民权主义的主要目标似已实现。孙中山一度颇为乐观,确信“专制政体”乃至“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孙中山选集》上卷,第94页。。然而,严峻的现实并非如此。共和制度在全国范围的真正生存期十分短暂,可谓昙花一现——严格说来,大致等同于孙中山主持南京临时政府的阶段。随着革命形势的急剧逆转,孙中山不得不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为帝国主义支持的地主阶级的代表袁世凯开始攫取了政权,旧秩序在新形势下恢复,这个窃国大盗肆无忌惮地践踏共和制度,最后公然帝制自为。当他在万众唾骂声中死去后,盘踞在北京政府中的北洋军阀头子继承了他的衣钵。民国仍然徒具虚名,政权的实质不过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与“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民国的缔造者被迫展开捍卫共和制度的斗争,这个名副其实的“艰难顿挫”的历程长达10年,贯穿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降弧时期,延伸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始阶段。事实上,孙中山在共和国刚刚诞生时就曾充当了“守护神”,摇篮中的民国已经面临着被扼杀的厄运。他在为时仅仅3个月的总统任期内,为捍卫共和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公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强调必须在这个“效力与宪法等同”的文件中首先写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条文,“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居觉生全集》下册,第548页。,在此前后,临时政府还颁发了39项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要求继任的袁世凯恪守临时约法和临时政府制定的“一切法制章程”,“宣誓服膺共和,永绝帝制”,同意定都南京,并在宁宣布就职。这些防范措施未能阻止袁世凯的窃国勾当,但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有助于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而且为捍卫共和国提供了武器。从“二次革命”、中华革命党反袁斗争到护法运动,孙中山兴师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临时约法”迭遭毁弃。孙中山在主持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有关作为,只是捍卫共和国斗争的前奏。随着民国的名存实亡,他不得不再次进行“武装革命”。由是,便有1913年的“二次革命”、稍后的中华革命党反袁斗争和两次护法运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