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童度河》 序言(1)

这本书的大部分文章,写于二○一二到二○一四年期间。有专栏文章,或是在旅途、闲暇、临睡、起床之时,写在备忘录里的段落。因为想法转瞬即逝,养成习惯时时写下。不管素材是大是小,是深是浅,一律留个记录。这些段落和句子原本彼此独立,互不相关。为让阅读较有秩序,把它们整理在一起,形成篇章。

另有三个短篇,在二○○九到二○一四年期间写就,曾发表在刊物上,但未在书中结集。还有别的短篇,比如《表演》《花谢》《故事》《流萤》,都没有选入。它们有些已拆入长篇小说里面,有些本就是长篇小说里摘出的一部分。《长亭》是为杂志情人节特刊所写的故事。《月》有一部分细节,后来纳入长篇小说《春宴》的架构,但仍收录于本书。《日消情长》写给文学期刊。这三篇基本都与情爱相关。但表达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上一本书是采访集《得未曾有》,自此开始使用“庆山”新笔名。只是符合当下心境的一种选择,并不代表其他更多含义。对我来说,十余年的写作,始终如一,不会轻易失去本分。采访是与客观世间的一种交流,也给予读者一些参考和启发。长篇小说与散文仍是写作主要文体。散文通常是小说密集性表达间歇的过渡和总结。它是直接的载体,坦白,没有拐弯抹角,字句都是心声。这也决定作者的书写要保持真诚,并且想法须经过自我确认。

在此书中,有学习、阅读、观察的观点,也有生活琐碎细节的记录。少许引用部分,来自他处,不一一注明。很多观点只是一跃而过.没有展开或写深。一方面,当时的记录是即刻的、现场的,显得松散、跳跃。另一方面,哲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过于饱足会显得晦涩,需要人物和场景来调和。所以未尽的部分,会在长篇里完成。

我们对事物、人生的感受及理解,并非相同。这是由自己的阅历、角度、偏好、思考所决定,不存在高下是非对错之分。就像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蓝色。最终红色与蓝色于本质上来说也并无悬殊,只是一种呈现。对我来说,记下及整合这些想法,是对学习和验证做下标记的过程。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