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在成了“想象性的真理”,这是美国批评家米勒的观点。但是想象性的真理也不是真理,它的前面是针对传统的“虚构的现实”说的。小说过去的确是“虚构的现实”,小说就是虚构,大家都承认这个观点。这是博尔赫斯的一个命题。据说最早下此定义的人是十五世纪的一个法国神甫于埃:他认为凡小说均为虚构的情节和曲折的故事。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伪命题和伪真理。米勒是这么说的:文学从虚拟现实的主位上退下来,成为想象性真理的许多供应商中的一个。虚构是可疑的,在全球化浪潮越来越迅猛的今天,在资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米勒的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虚构将越来越边缘化。这个社会不再是过去封闭的社会了,人们要靠传说和传闻来传播消息。现在真实的事情在一夕间可以传遍世界。甚至在同一秒钟可以直播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电视、照片、视频……什么都有,铁证如山。真实的事件已够耸人听闻,你无论怎么虚构,也比真实发生的差远了,虚构失去了市场。米勒认为虚构就是欺骗。他认为普鲁斯特基本上是骗子,他说普鲁斯特常常对谎言和文学说同样的事情。虚构的现实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而想象性的真理根本也是文学的一个乌托邦。现在的艺术变成一种想象性的真理,也是一个歧途。比方说,我们现在的影视,凡是大片,人都会在天上飞来飞去。这有可能吗?不可能的,这只是想象性的真理,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成了这样的。艺术变成这样一种东西真是奇怪了。我们以2008年奥运会的点火仪式为例,这就是张艺谋式的想象性的真理。从奥林匹斯山上取来的天火,难道一个运动员可以飞上天把它点燃吗?它用的是威亚——就是我们说的钢丝绳。它感动不了我们,我们只能说它是一种技术性的壮观,仅此而已。但是,真正的真实是有的,比方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拳王阿里用他颤抖的、患了严重帕金森病的手点燃火炬,感动了世界,这才叫真理。比如它告诉了我们竞技体育的残酷,对人身体的摧残;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败之类的精神,你怎么感慨都行。这就是真理。
想象性的真理
穿行在文字的缝隙
陈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