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说不尽的金融故事(8)

春天里的金融大戏

中国近代银行业在20世纪早期,按照地区的分布,自然地形成了几个资本集团,包括以京津为中心的华北资本集团、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财团,还有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华南资本集团等。

除了赫赫有名的官办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以及资金雄厚的“南三行”、“北四行”之外,中国大地尚有很多外商银行的在华分行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私人银行、军办银行等。在民族工商业短暂的春天里,各家银行竞相登场,在百年前的中国上演了一幕幕或张扬或低调的金融大戏。

先说华北集团,北洋政府定都在北京,这里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对于银行发行政府公债来说有先天的优势。很多大官僚、大军阀都住在京津地区,对于吸收大额存款也不成问题。这里不仅有两家国家银行的总部,还有“北四行”以及东莱银行和边业银行。

位于山东半岛南端的滨海城市青岛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1897年被德国强行驻兵,“一战”后,德国兵败,这里又被日本侵占,所以青岛早期的金融业几乎被外国银行所垄断。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们在其他城市积极行动时,青岛本地银行家也开始在夹缝中求生存。1918年,青岛富商刘子山与成兰圃、吕月堂共同出资200万,创建了东莱银行。东莱银行在青岛可是大大有名,老一辈的当地人都知道这是青岛境内最早的华人银行。经理刘子山经营有方,东莱银行的存款额有几年比“北四行”的金城和大陆银行还要高出一截。

1928年,北方政局不稳,山东饱经战乱,青岛的投资环境恶化,东莱银行总行迁到了北方地区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天津,把青岛的银行改为分行。等到上海明确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之后,东莱银行又一次将总行迁到了上海,惨淡经营。新中国成立后,东莱银行被公私合营改组为青岛分行。

边业银行是西北筹边使徐树铮于1919年设立的,取“开边创业”之意,总行最早设在库伦,后迁到北京。军阀打仗内行,经营银行可就外行了,所以经营上一直不太理想。后来边业银行被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控制,重新打理后在天津开业。随着奉系军阀的实力大涨,银行经营也是水涨船高,日益兴旺。西安事变之后,边业银行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20年代,还涌现了一批很有特色的军办银行。最早的一家是1922年川军第二军军长刘湘在重庆开设的中和银行,主要负责筹备第二军的军饷。刘湘在重庆站稳脚跟之后,想方设法拉拢当地的富豪,以获取经济上的支持。他觉得开银行就是种下一棵“摇钱树”,开动印钞机就会财源滚滚来。可是当地老百姓不认同他的中和银行,刘湘只好军商合办,请了当地名人温友松出任经理。

最大的军办银行当属冯玉祥开办的西北银行。西北银行随着西北军的势力扩张,在鼎盛时期一度成为西北五省唯一的一家军办银行,资金也有1000万元之巨,几乎可以和国民政府的央行分庭抗礼了。不过军办银行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命运,资金实力与军队实力成正比,注定无法长久。

100年前,中国兴起中外合资办银行的热潮,华俄道胜银行成立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是第一家正式被中国政府承认的合资银行。这家原本是法国和俄国合办的银行,资金付出上法国人居多,但是实权操纵在俄国政府手里,总部设在俄国的圣彼得堡,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以丰沃的中国为侵略目标的殖民地银行。沙皇政府派人到北京游说,引诱清政府拨出500万两白银投资,以中俄合办的名义经营银行。说是“中外合资”,实际的话语权还是沙俄说了算。

因为有清政府的加盟,华俄道胜银行的中国分行如雨后春笋一般,西北、东北、内地开得到处都是,是同时代的外商在华银行中拥有分支机构最多的一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