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要害的“头三斧”
尽管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定位独辟蹊径,找到了市场空白点,但是小银行要想顺利开展业务并非易事。当时,外商银行林立,资本非常雄厚,因此极为傲慢,根本不把小银行放在眼里,更不屑与其开展业务往来,甚至陈光甫想与外商银行的买办见上一面,都很困难。而同一时期的国内银行,要么经济实力雄厚,要么政治背景深远,即便遭遇风险,也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相比之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包括陈光甫在内的股东中,几乎没有极有名望的官僚和豪绅大户,也没有大财团支持,抗击打能力弱,业务开展困难重重。
那么,陈光甫是如何带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从寂寂无名迈向成功的呢?
这一年,陈光甫刚满35岁。虽然比较年轻,但他行事却十分沉稳,既然将创办私人银行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那么他就会尽可能地去筹划,以确保成功。在向朋友讲出只需几万元即可开办银行的想法时,他已经做出了一份经过多次推敲论证的详细计划书,对银行开业后的经营方针和业务拓展,有了一整套的规划。“服务社会”是他给银行定的经营宗旨,而“辅助工商”是他实现这个宗旨的具体途径。储蓄是银行的存身立命之根本,陈光甫特别强调储蓄的重要性,不但在吸引储户方面奇招迭出,还非常重视准备金的储备。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准备金率一直高居银行界之首,这也成为他日后带领银行渡过一个个危机的重要保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虽然这家银行的创业者们才学兼备,见识超出普通人,但他们还得踏踏实实地从零开始,特别是陈光甫,他的责任更重。在他的规划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实行的是地道的西式委托代理制度,以实现银行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总经理全权负责日常经营事宜,摒弃中国传统金融机构责权、不清楚的弊端,更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陈光甫集创始人、股东和经理人三种身份为一体,不仅要把控全局,很多时候更是要打拼在第一线。在他的计划中,首先是大力揽储,培训新员工,然后是对各大银行不太重视的对物信用和押款押汇等业务展开争夺,再对汇兑和辅助工商农实业进行布局,一步步壮大自身的实力,直至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私人银行。
正是基于此构想,“跑街”拉业务和培训新员工成为陈光甫当了总经理之后要做的头两件大事。由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家“庙”比较小,显然无法吸引到优秀的银行职员,只能从熟人中相请,他的好友杨敦甫、杨介眉在邮政局工作过,对金融业务也比较熟悉,被他请来做帮手,同时从他以前工作过的江苏银行延揽了几个知根知底的下属。在银行开门营业前,他又招聘了几个潜质不错的员工,并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培训,以临时应急,同时其他几个董事也都各显神通,帮起忙来。
这几个董事周围的亲朋好友成为他们首要的揽储对象,经过一连串的情感攻势和商业“利诱”后,他们揽到了一些储蓄存款。但银行不能仅靠做熟人的生意维持生存,好在银行周围居住的市民中,有的听说了“一元开户”这个服务后,前来看个新鲜进行尝试,恰好不久后出现了100元开100个账户的事情,使得人们对这家其貌不扬、装饰朴实简洁、服务又超好的银行好感大增,纷纷前来存款。
将银行装饰得极朴素其实是陈光甫刻意为之。“小小银行”的目标客户是普通老百姓,外商在华的分行大都装饰得美轮美奂,让老百姓望而却步,于是他定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装修基调:力求朴素,避免奢华。为了增加银行的亲民性,他还特意嘱托员工不开银行的大门,只打开小小的旁门,普通的门面让普通客户没有距离感,就增加了进来看一看的可能性。配合独创的“一元开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开业之初迅速吸引了一批客户。这种领先同行的经营理念,连今天很多的国有银行都跟不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