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广东新会人。在宗教史、元史、校勘学﹑考古学等学科卓有成就。1880年11月12日出生。1897年赴京应试不第。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院。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发愤著述,著有《元也里可温考》、《火祆教入中国考》等。1926年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在他苦心经营下,辅仁从白手起家而成京师著名学府。期间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9年,以79岁的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6月21日病逝。
一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1958年底正式申请入党时,已是78岁的高龄老人。他能否入党的问题涉及50年代中共对高级知识分子政策的冷热演变,让北京市委、市委大学部及其所在的北师大的党员负责人几年间困扰不已,入党之后一经公布便成了当时轰动知识界的一桩大新闻。
按北师大党委1959年1月9日入党内部材料确定的口径,陈垣芜杂一生的简历被这样谨慎地描述:“陈是清末秀才,曾任北洋军阀国会议员,教育部次长,参加过曹锟贿选,以后即专门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1929年起任辅仁大学校长二十余年。”
在当时粗糙、简单化的政治教育环境之中,一般党员和群众对北洋国会议员、政府高官和参与贿选这样所谓“历史污点”会有高度敏感。因此北师大党委力求在这方面有所解释和缓冲,巧妙地过滤掉政治上的先天性疑点:“陈任国会议员期间,主要是在京师图书馆阅读《四库全书》,著有《四库撰人录》、《四库书名录》等,估计不会有更多的政治活动。”
这种淡化和含糊是有组织效果的,从现有党内文件来看,支部大会及北师大组织部门对陈垣的诸多北洋问题都很少触及,往往一言带过,而且始终把陈的前半生基调定为“不关心政治、只热爱学术”。这种有意识的保护性评价在当年与陈垣同辈的高级知识分子中实属难得,有不少名教授在此类历史问题上都不获宽恕和见谅,备受各种挫折和为难。
对于陈垣在抗战期间的表现,北师大党委也做了画龙点睛式的肯定:“抗日期间陈闭门读书,不问政治,著书立说,很少与人往来,拒绝担任‘大东亚文化同盟’会长及其他任何职务,未发现他与日伪汪伪和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有何联系。”(见1959年1月《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入党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