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伶王薛觉先对粤剧的贡献 (3)

薛觉先在做工方面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定”,手脚“不花”。他演唱时上身绝不随便摇摆。他指出,要身形好,侧门一定要好;要脚门好,一定要“跑圆台”跑得好。“跑圆台”姿态好的,身段一定好。上身摇摆就使观众看得不舒服,所以身段美不美全靠腿工。手也同样重要,薛觉先的手的特点就是“离甲”(就是手肘不贴袍甲),他认为手肘贴袍甲就显得很局促,仪态不够大方。他甚至要求旦角也要“离甲”才好看。

薛觉先的早期老拍档陈非侬认为,薛氏的表演艺术好在动作自然、细致、有味(很难言传)。他在演出时,要求做到“手跟眼”,即眼望到哪里,手即跟到哪里;做工中手跟眼很重要。陈非侬认为时下多数粤剧伶人在演出时,没有做到手跟眼,应该多向薛氏学习。他在出手方面也保持粤剧“眼跟手”的传统表演,但他的眼手并不跟到尾(他认为这样太墨守成规),只跟一半。他反对出手太多,使人眼花缭乱,要求出手也要有目的有节拍。当演到有些全无舞蹈(粤剧术语叫“哑关目”)的地方,最难演得出,这不仅要面部演得好,还要靠对手配合。

薛觉先很注意演员的表情、外部动作与内心的感受,他的做工提出“面紧心松”的口诀,“面紧”指七情上面,表情要逼真、要紧,不能懈怠;“心松”是指心中有数,不能过分紧张,要对角色思想感情进行不断的、深入的感受,处理好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的关系。过去他在家里设置了练功大镜,常常提炼动作至定型了才上舞台,所以他一举手、一投足、一蹙眉,都使观众获得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生前对这个口诀虽然解释不多,但这个口诀和他的艺术实践却给后辈很大的启发。

在舞台上表演首先要讲台风(京剧称为“亮相”),台风就是演员出场时的姿势和气派。薛觉先演“文场”时,风度翩翩,潇洒,飘逸兼而有之,演“武场”时却又威武得很。他的台风、功架、关目、丝丝入扣的表演,配合甚有风格、字字清晰入耳而又韵味昂然的“薛腔”,令人回味无穷。

当年舞台上没有扩音设备,观众听的是演员的“原音”。粤剧演员唱腔讲究吐字收音,要求每个字都能清楚地送到观众耳朵中去。台下的观众如不“合作”,喧哗嘈吵,就很难听到薛觉先唱出的声音。然而,事实往往是:他一亮相、一开口,台下就鸦雀无声,可见薛觉先的艺术当年怎样压场——能使粤剧观众坐在那儿静静地欣赏!当薛觉先红到发紫时,不少人亦步亦趋。薛觉先演什么戏,他们也演什么戏;薛觉先穿什么戏服,他们也穿什么戏服。薛觉先演戏时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在粤剧界中起到作用。例如他喜欢用一只手指指出,整个戏行的演员都会竞相仿效,也用一只手指指出。

著名的“薛腔”,其中一个特点是“问字求腔”,它是吸收了其他粤剧名伶如朱次伯、千里驹、白驹荣等人唱腔的优点,结合自己之所长,更别出心裁创作而成。传统的唱法是依照葫芦刻板式的运腔,少用鼻音做主音,声较低沉,小生假嗓重,唱曲较快,跌宕不够分明。薛觉先除了效法千里驹那种跌宕分明、吐字清晰的唱法,还效法瞽师的注重鼻音。但他跟瞽师唱法也有分别,瞽师唱腔干净但有假嗓,薛觉先唱时却全无假嗓。薛氏的唱腔端庄明丽,如流水行云,善于露字,刚柔合度,注意起承转收的抑扬跌宕。它的特点是灵活地运用和发展了二黄类的唱腔,例如他夹用南音的曲调素材来融化、丰富二黄唱腔,显得多姿多彩和新鲜活泼;他演《姑缘嫂劫》唱(哭祭飞鸾后)时,把二黄类的二流板式发展拉长,创造了长句二流的新板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