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坛巨人程砚秋 (1)

苇窗

提起剧坛巨人,大家总不能忘记程砚秋,他后来的身材,更使和他久别或仰慕他艺术的观众们大吃一惊。他每一出场,台下定必哗然,但只要他一开口,喧声即归于宁静,这就是程砚秋的魅力。

四大名旦中,梅兰芳年事最长,荀慧生、尚小云次之,程砚秋最小。论年龄序,应当是梅荀尚程,但大家习惯称梅程荀尚;虽然他们四位在一九三一年合灌“四五花洞”唱片时,程唱的是第四句,但大家依然公认程是仅次于梅的第二位人物。

程砚秋早年很消瘦,他的发福是在他中年以后的事。他是旗人,为英树琴相国之后 ,民国后始改姓程,排行第四,事母至孝。他的夫人是名旦果湘林的女儿,果湘林是余叔岩的姐夫,他们名伶之间,互通姻娅,是极寻常的事情。

程砚秋的第一个师父是荣蝶仙,荣是王瑶卿的弟子,所以最早程是尊王为太老师的。一九三○年,王瑶卿五十生日的征文启中,列名者男女弟子二十二人,第一名为荀慧生,第二名为程砚秋,由小门人升格,实际上王瑶卿对程砚秋的启发极大,程砚秋得到王瑶卿的玩艺也最多。

程砚秋初名艳秋,号玉霜,他在二十岁那年到上海去,就有人送他“艳色天下重,秋声海上来”的嵌字联。对他生平帮助最大的人,谁都知道是顺德罗瘿公 。罗本来也是梅党健将,有鉴于捧梅的人太多了,于是别具慧眼,又被他发掘出一个程砚秋来。编排课程,延师督教,文字揄扬,编撰剧本,都要罗操心,甚至于还亲自把笔教程写字。罗瘿公死后,程砚秋有一挽联,传诵一时:“当年孤子飘零,畴实生成,岂唯末艺微名,胥公所赐;从此长城失恃,自伤孺弱,每念篝灯制曲,无泪可挥。”实是充满感情的文字。一九二六年,程砚秋为罗瘿公营葬香山,特请散原老人书“诗人罗瘿公之墓”碑文,并请曾刚甫选定瘿公诗集,都是遵照罗的遗嘱办的。次年又鸠资梓板刊行罗瘿公遗著“菊部丛谭”。

程砚秋的唱腔低回婉转,他的嗓子有一段演变过程,当他十六岁倒仓的紧要关头,幸得罗瘿公把他从荣家接出来回家休养。虽然每天吊嗓练功,却只是遛嗓子,唱低腔,净吊二黄戏,一直休息了两年,方才复原。嗓子虽然出来了,可是同时又生出一种脑后音来,就跟有块东西挡着似的,不能拔高,也不能落低,否则就有冒调、走音;有人把他的脑后音称为鬼音。但程砚秋继续用功,又练出一种虚音,遇到拔高的时候,就用虚音来领路,既可以用虚音稳住脑后音,又可以用虚音领起高音,同样能获得精彩的效果,所以内行又称他的虚音为救命音。

程砚秋的嗓子,本来不够天赋,全是练出来的,所谓功夫嗓;譬如脑后音,这种音对老生、花脸是有利的,可是唱小嗓的最怕它,但经过他的刻苦锻炼,把不利变为有利,练出来别有特色。这儿又不能不提王瑶卿了,王瑶卿根据程砚秋的嗓音条件,用以腔就字的新法制曲,才成为程腔。唱程腔有个基本公式,就是吐字——行腔——归韵,要做到吐字真,行腔稳,归韵准,才合乎程派唱法的规范。俞振飞曾说:唱昆曲的叶堂正宗有所谓橄榄腔的,两头尖、中间大,正和程的唱法不谋而合。

程砚秋的唱法讲究劲头,唱程腔必须注意二黄要刚,西皮要柔。他认为旦角二黄腔的基本旋律偏于悲凉,西皮腔属于明快。因此唱二黄腔便须棱角毕露,使其悲凉幽静的本色若隐若现,唱西皮腔更要外显柔和,锋芒内叙;这样才能达到刚柔相济、疾徐有致的效果,听来也就圆润悦耳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