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长路远,努力前行——回忆胡适研究的历程(14)

2013年,本着让更多的人了解胡适的想法,我向安徽绩溪的朋友提议,在胡适先生的家乡,举办一次“中学生读胡适”的征文评奖活动。此议得到他们的热烈响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吴浩先生慨然捐赠200本《学问与人生——新编胡适文选》供此次活动之用。适之中学的校长、语文教师们认真地组织了这次活动。他们初评出50位写得比较好的“读胡适征文”,由我们胡适研究会聘请包括中学语文教师在内的胡适研究专家组成评委会,进行严格评选,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者。5月15日,我特地赶到绩溪为获奖的学生颁奖。这是六十多年来大陆上破天荒的一次评奖活动。适之中学的百余名教师和数千名学生以及十多位绩溪县各界人士参加了颁奖大会。事后还举办了围绕这次活动的座谈会。可以说这是一次很有实际效果的胡适思想推展活动,所有参与者都高度评价此次活动的意义。

事后,我把在5月15日座谈会的发言整理成文,叫作《找回丢失的智慧》。

胡适的思想有一个极其明显的特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生就是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国家民族也是一样。胡适所讲的问题,都是真实的,具体的。解决它们,也必须拿出实际的方法、步骤。没有笼统的问题,也没有笼统的总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为社会的进步增添一点新的动力。这种动力积累得多了,社会就会向前进一大步,有时甚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人们把胡适的这种思想视为反动的社会改良主义。持暴力革命论者认为,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汇集成一个总问题,即打倒统治者,夺取统治权的问题。革命主义思维,以为夺取了政权,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这只是天真的幻想。暴力革命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社会问题还必须依靠有序地和平改革,才能渐次解决。如果不改革,社会矛盾积累多了,还是会酿成大的动乱,甚至再次爆发革命。过去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这样,社会进步的成本就太大了。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或者说是形成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调整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制度机制,使任何矛盾都可以在这个大家认可的制度机制的框架下获得解决,使社会进步的成本降到最低。这自然是最符合社会大多数的利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