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长路远,努力前行——回忆胡适研究的历程(1)

耿云志

我之从事胡适研究,是许多原因促成的。

1972年,“文革”尚未结束,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尚未成立)接到任务,要组织人力进行中华民国史研究。据说这是一年前,在一次出版工作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等人提出的建议。我1964年毕业后到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先后搞两次“四清”,一次农村劳动,接着,就进入“文革”。所以还从未接触业务工作。搞民国史,让我们一部分年轻人有机会比其他人提前进入业务工作,是很大的幸运。然而,“文革”毕竟尚未结束,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正常地全力做研究工作,大约每星期可以有三四天的时间用来做研究工作,其余的两三天时间免不了要参加“文革”各种活动、各种会议之类。这已经令人羡慕不已了。

由李新先生领衔,于1972年10月成立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实际上当时叫作研究组),起初只有十几个人。李新先生要求大家先从搜集整理资料入手,分作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以民国人物为中心,一个小组以大事记为中心,另一个小组以专题资料为中心。

我们的工作得到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双方约定,由我们民国史研究室的三个小组分别编写《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的“人物传”、“大事记”和“专题资料”三个系列的稿子,交给中华书局刊印,作为内部资料发行,借以征求意见,为将来撰写《中华民国史》做准备。

我被分在“人物传”小组。第一步工作是查阅资料,列出千人左右的人物传入选名单。我主要关注思想文化(包括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人物。很显然,胡适是民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首要人物,对他是一定要作为重点加以研究的。可以说,我是被一种客观形势推到研究胡适的路上来的。如果没有研究中华民国史这回事,按我个人的兴趣,我可能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晚清史的研究。又如果我不是被分在中华民国史的人物传小组,又如果我不是被委以重点关注思想文化方面的人物,我也许就不会和胡适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当然,这只是客观形势的一面,单有这一方面,还不足以使我同胡适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因为我可以一般地了解胡适的主要资料,写一篇胡适小传,就可以交差了,不一定要没完没了地研究他这个人。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