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城里笔飞坊(现称笔飞弄)。在各种关于蔡元培先生的简介中,都离不开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这两个核心头衔。在那个时代的革命者中,他属于长者,是大哥级的人物。他只比生于1866年的孙中山先生小两岁。写作此文的我,生于1966年,刚好比孙中山先生晚了一个世纪。
时光总是倏忽而过。2011年9月的一天,在百年辛亥的前夕,我从杭州来到绍兴,钻进笔飞弄,非常安静地拜访蔡元培故居。听听那名字——笔飞弄,以及附近的笔架山、笔架桥,这些文气氤氲的地名,都是为了纪念王羲之的。斜阳宁静地打在粉墙黛瓦上,这里也真是太宁静了,在这个时刻,三进故居中来访者只有我和陪同我的朋友蔡老师。故居孑然而立,与鲁迅先生的百草园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成鲜明对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咸亨酒店,都是“旅游目的地”,而蔡元培故居却不是。毕竟那个时代的民主思想和教育理念,没有流传到今天,而文学的流传要容易得多。蔡老师与我一样,对先贤尊敬有加,可是当今的时光已经悄悄地冰封了蔡元培先生的思想。故居一楼是一个个陈列室,先生的音容笑貌,都被安静地收藏在玻璃柜后面。
近现代的绍兴,真是一片神奇的人文土地。这里大师辈出,满地冒出的都是茁壮成长的英才春笋。野草当然也是繁茂的,但一眼望去,是一根根会思想的芦苇,出类而拔萃,挺立于大地,摇曳于风中。
在学者胡国枢所著的《蔡元培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中,第一章的标题是《故乡的厚赐》,说到家乡绍兴历史人物的精神风骨,都在无形中影响着、铸造着年轻的蔡元培的性格与思想:从治水的大禹到卧薪尝胆的勾践,从书圣王羲之到诗人贺知章,从陆游到徐文长……
1892年,天资聪颖的蔡元培进京赶考,中了进士,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受光绪皇帝召见,由庶吉士升为编修。在清廷干活,更直接地体会到内忧外患之际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这期间,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失败,让人看着都难受。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大清帝国极其腐朽的统治下,一天比一天更为“国将不国”。
蔡元培作为翰林编修,居于京中,本来可以一直沿着旧学的道路走下去,但是甲午中日一战,成了他人生思想观念转变的一大激发点。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签署《马关条约》;其间蔡元培在日记中写下了“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这样刻骨铭心之句(见《蔡元培全集》第十五卷第59页)。从此以后,他开始探索救国之道,始言西学。
不想从之,就应弃之。1898年10月15日,32岁的蔡元培携眷出京,经上海回到绍兴。他开始致力于办学,服务于新式学校,并广交文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