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时代的拐点,来得有些突然。1911年10月13日,正在德国游学的蔡元培先生,看到报上的消息眼睛一亮:武昌起义成功!这天,他在日记中写下了:“阅报,知革命军已克武昌、汉阳。”那不是互联网时代,国际信息交流最快捷的是拍发电报,然后通过纸媒刊发消息。10月10日夜间发生的武昌首义,加上时差,万里之外的德国能在13日就见到报上的消息,速度够快,也可见新闻之重要。14日,蔡元培又在日记中写道:“阅报,知革命军已克汉口,长沙革命军亦起,广东闻亦起义。”(见《蔡元培全集》第十五卷第436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这一年,蔡元培已经45岁,正在莱比锡留学。他在《自写年谱》中说,暑假中常出去旅行,“辛亥九月间,野氏在维坎斯多弗之一新式中学任教员,邀我往游”。野氏是蔡元培的德国朋友野该尔,他也关心中国时事,问蔡元培:“中国革命军有成功希望否?”蔡元培回答:“可成,因运动已很久了。”(见《蔡元培全集》第十七卷第459页)可见放眼世界的蔡元培虽然多年身在海外,但一直胸怀祖国,对国家大事及发展大势一清二楚。
18日,蔡元培结束在维坎斯多弗的旅行,回到莱比锡。他收到了吴稚晖的来信,当天就回复了一封长信。信中重点分析了袁世凯的复出,蔡元培可真是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他看到报载“袁世凯肯任湖广总督”之讯,本来很乐观的心情,一下子就有了“顿挫”感。他分析说:“弟以为袁世凯者,必不至复为曾国藩,然未必肯为华盛顿。故彼之出山,意在破坏革命,而即借此自帝。”(见《蔡元培全集》第十卷第102页)他判断袁世凯将恢复帝制、自己会当皇帝,几年后这预言果然变成了现实。
第二天,即10月19日,蔡元培就赶赴柏林,他在日记中写下了“或言革命军已克南京、九江”。在柏林与留德同学日日聚谈,大家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同学们“竞购晨、午、晚各报,探取中国革命消息”,甚至大家集资向国内拍发电报,敦促某某省当局响应起义。留学生们拍发电报时,有人提醒说,如果用汉文或英文,有可能被上海电报局扣下,于是改用德文,不料德国电报局以“语涉妨害治安”为由拒发电报。睿智的蔡元培将其写成骈体文,才顺利发出。
后来蔡元培写下《辛亥那一年》的回忆文章(见《蔡元培全集》第八卷第366页),刊发在1936年10月10日绍兴《越风》第20期“辛亥革命纪念特号”上,其中提到在柏林的一个细节:来了一位使馆的秘书,带着笑容说:袁世凯出来了,革命军势力孤单了!很得意的样子。一位姓刘的学生,怒骂一声:“放屁!”一个耳光甩了过去。那个秘书悻悻地走了。
在10月20日的日记中,蔡元培写道:“革命军已大胜满军。”到11月5日,他“决计回国一次”。11月13日,蔡元培由柏林出发,坐火车经西伯利亚归国,那时可没有国际航班,半个月后才抵达上海。
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革命党人辈出。章太炎、蔡元培等等是拿笔的革命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等则是不仅拿笔而且拿枪的革命者。在《辛亥那一年》中,蔡元培用如椽大笔,高度赞扬了烈士同乡,说到“徐伯荪先烈刺恩铭于安庆,及秋竞雄先烈等在绍兴遇害之事”,缅怀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对武昌起义更是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