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4)

“第六场是比较吃重而时间也最长的场子,也是全剧最末的一场。宝玉正在沁芳桥上桃林下面看《西厢》,一阵风来,吹得满身都是花片,他怕抖在地上,被人践踏,就抖入桥下的池子里边,看它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去了。还有吹在地下的花片,他也没有主张了。这时候遇见黛玉,叫他扫起花片,装入花囊,去到花冢埋了。宝玉放下手里的书,径自收拾残花,黛玉向他要过这本书来,看了一会儿,也看出了神。宝玉就用《西厢》原词对黛玉开玩笑地说:‘我就是这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个倾城倾国貌。’这一下把黛玉惹恼了,宝玉马上又替她赔罪了事。两个人这才把花片扫干净了,葬入花冢。袭人上场传老太太的话,叫宝二爷去往东府问大老爷的病。他们二人下了场,紫鹃上来给黛玉送衣服。她穿好了,让紫鹃先把花具带回。留她一人慢慢地走着,路上唱两句散板:‘正行走来至在梨香院外。这歌声与笛韵何处吹来。’这下面就是梨香院门外听曲的穿插了。帘内要唱两段昆曲,分为四节来唱,一段是用的《游园》里的《皂罗袍》:(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二)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段是用的《惊梦》里的‘山桃红’:(一)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二)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每次听完一节,就照曲词重念一遍。这儿黛玉的神情,真不好处理,听曲的姿态,要有变换,不能老站着傻听,应该把她因为听曲而自伤的心情表达出来才对。这种帘内的唱念,我们内行都叫做‘搭架子’。《武家坡》内众大嫂的答话,《霸王别姬》的楚歌,都是属于这一类性质的。惟有《黛玉葬花》的帘内唱的曲子有四节之多,搭这么长的架子,过去还无此先例呢。听完昆曲,坐在台口,念了几句,用‘想我黛玉啊’,叫起来唱一段反二黄。

“这一段反调的唱词是根据书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红梦十二支曲子里的第三支‘枉凝眉’牌子来改编的。我的几位擅长文学的朋友们说《红楼梦》里的诗、文、词、曲都很在行,比较起来,作者对曲子似乎更有兴趣,下的工夫也更深。红楼十二支曲子,概括了书里面重要人物的一生,所以我们就拿他的原文,改成这样:‘若说是没奇缘偏偏遇他,说有缘这心事又成虚话,我这里枉嗟呀空劳牵挂,他那里水中月镜里昙花,想眼中那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短短的六句词儿,虽然不如原词的丰富,总算能够包括了宝黛的遇合,和他们的悲惨的结局。

“最后紫鹃上场,请她回房吃药。黛玉再唱两句散板:‘病恹恹泪涟涟闲愁难遣。奈何天伤怀日哭损芳年。’就进场了。这出戏的剧中人只有五个,场子冷得可以的,如果再没有一点深刻的表情来衬托着唱腔,那就更容易唱瘟了,简直可以掉到凉水盆里去的。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反映了封建时代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族由极盛渐趋灭亡的历史,多少年来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热爱熟知的作品。观众里面有不少人是熟读《红楼梦》的,如果演员不能把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作适当的描写,他们是不会满意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