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选者序(1)

又是一年过去。

每一季结集时所作的序,都是我的工作总结或工作汇报,是否美文倒在其次。

众所周知,《新世纪诗典》的工作核心是每日的推荐,此季有365首诗,说明又是一日未断,此为《新世纪诗典》最为重要的技术保障。年度新增作者128人,比例如此之高的“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保障了《新世纪诗典》肌体的活力。为什么它会成为中文现代诗人最想跃上的第一平台?靠的不是“推举新人”的空洞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现与推助。《新世纪诗典》的开放性有目共睹。

活动方面,系列朗诵会在西安、江油举办了两场(累计总共八场)。在此我向大家公开坦白:由网易读书频道亲自举办的活动到第三场为止,后来的五场全都是由热情的《新世纪诗典》的诗人们动用各自掌握的资源举办的。所有出席过《新世纪诗典》系列朗诵会的诗人都感受到了做一个诗人的幸福,因为它是中国诗坛唯一有作品质量管制和现场专业点评的朗诵会,其严肃性绝无仅有。我们又评出并颁发了第三届年度大奖——正如我在《新世纪诗典(第二季)》的“编选者序”中所言,“在中国诗坛,只有《新世纪诗典》大奖的评选将读者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在第三届评奖中,我们对于竞赛奖(金、银、铜、入围奖)的评奖规则做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全部数据化,有据可查,公开透明。中国没有权威的诗歌奖,权不权威,要看怎么评及评出的是谁,以此为标准,连颁三届的《新世纪诗典》大奖大有成为“中文现代诗第一奖”之势,雄踞于名目繁多的众奖之林。

三年来,做《新世纪诗典》的亲身经历每每令我想起儿时冬天滚雪团的游戏:一开始是一个人在捏雪团,另一个人在雪地上开始滚,后来不断有人加入进来帮你滚,加入的小伙伴越来越多;再后来,这个雪球自己从山坡上滚下去,在山脚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雪球,高过了我们的身体,令我和小伙伴们无不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在这一季里,《新世纪诗典》的“衍生现象”集中爆发:诗人湘莲子以转发加二次点评的方式在新浪微博开辟了《新世纪诗典》的第二现场,更充分地利用了微博的传播力,令网上读者量骤然增加了不止一倍;诗人李异以其天才的绘画才能为《新世纪诗典》作品配图,令其顿增形式美感,既吸引了一般读者的眼球,又令原诗作者兴味盎然更觉荣耀;奥地利诗人、翻译家维马丁及时将《新世纪诗典》推荐作品译成英、德两种语言,在国外报刊发表,令《新世纪诗典》升格为直通世界的“国际机场”;诗人游连斌每日回放《世纪诗典》(老《诗典》)作品,令新老《诗典》上下衔接,令新旧世纪连成一体,令《新世纪诗典》这扇窗口得以全面展示中文现代诗的整体风貌和演进过程;诗人蒋涛召集的“新世纪诗典互动”,每天平均有二十余人面对同一个元素写诗,已经一日不断地坚持了六百七十余日,与《新世纪诗典》存在的意义相似——这是一个“诗歌大国”早该有的日常景象;诗人沈浩波堪称《新世纪诗典》的“幕后英雄”,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绝不仅仅在书籍出版方面;诗人王有尾承担了烦琐的微博数据统计工作——除我之外的其他人来承担这一工作,保障了岁末评奖的客观公正;诗人西娃为系列朗诵会操心,找资源找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江油去,她一定是感动了李白的在天之灵,竟为《新世纪诗典》年度大奖找到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永久颁发地,也让我们的大奖借此升格为“李白诗歌奖”……

我一介教书匠,无权无钱无势,加之《新世纪诗典》并非实体的机构,我从未指派过上述诗人做任何一件事,全都是他们自发而起、主动而为,自然而然形成了《新世纪诗典》的义工团队,为诗人服务,为诗歌出力。我想说,在过去的一季里,这是《新世纪诗典》在内部建设上的最大收获。这支义工团队令我底气更足,十年大计,可以图矣。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