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郭威,学郭威(3)

朝廷乃是非之地

欲治之主不世出,大名之下难久居。

乾祐三年(950),久居大名的郭威匆匆赶往大名府(天雄军会府,就是后唐时期爆发魏州兵变的兴唐府,五代时期此地多次改名)。就在这年二月,辽人退兵,郭威也从河北回师开封。到了四月,朝廷又想派郭威去镇守大名,统御河北,防范契丹。

自后晋割让幽州后,此地成为河北第一重镇,向北可收揽整个河北,向南能控锁开封咽喉。现在朝廷派系林立,文武失和,相对于这个是非之地,去大名反而更能施展拳脚。所以郭威再没推托,当即决定率兵赴镇。

在史弘肇等人的支持下,郭威破例以枢密使、检校太师、兼侍中,兼任天雄军节度使、邺都留守,整个河北均奉其令行事;养子郭荣被授以贵州刺史、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举国之内,权势无人望其项背。

然而就在郭威临走,史弘肇与苏逢吉、杨邠、王章等人在一次和解宴上闹到几乎掀桌的程度。武人对文人和胥吏的鄙夷与仇视,终于将大汉的枢臣逼向分崩离析。

风紧,扯呼!

郭威将京城的事务安排妥当,急忙带兵去河北避风头。临走前,他特意向刘承祐进言,极力称赞苏逢吉、杨邠、史弘肇三人。稳定皇帝的不满情绪,告诫朝臣要和睦共处,这是郭威所能做的最后贡献。

河北平原,一马平川,不见河东危山环伺,不见关陇黄沙弥天,也不见江汉恶水围城。

路,越走越宽。

赵匡胤一人一骑,在辽阔的平原间驰骋。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依旧夏绿浓郁,生机盎然,并未因契丹铁骑的蹂躏而稍有枯萎。硝烟弥漫处,竟是不见烽火。

“帝至邺,尽去烦弊之事,不数月,阃政有序,一方晏然。”大半个中原里,河东人面有菜色,关陇人彪悍无矩,江汉人哀鸿遍野,偏偏在这兵祸不断的河北,人们反倒活得最幸福。

看来,郭威不仅会打仗,还懂理政。

赵匡胤策马扬鞭,一颗投奔邺都的雄心,直入大名府。

赵匡胤如何进入郭威大军,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但入营不久,他就受到郭威养子郭荣的青睐。

郭荣本来姓柴,是郭威原配夫人柴氏的侄子,由于精明干练,甚受郭威喜爱,并被收做了养子。

现在一般称郭荣为柴荣,但五代时期可能并非如此。柴荣终身以元舅之礼待自己的生父柴守礼;柴守礼也因为这层关系,居于西京洛阳,一辈子未入东京开封一步,以免尴尬。《资治通鉴》等史书在谈及柴荣时,也均以“郭荣”相称,可见在他活着时并未认祖归宗。《宋史·礼志》曾载司马光、王安石关于周祀姓郭姓柴的争论,将柴荣一系回归柴氏,应是宋朝所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