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失守前后,蒋介石“比较努力”(7)

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狂热的日本青年军官认为:刚踏上中国国土即停止作战是件让士兵们无法接受的事。于是11月15日,柳川平助撇开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独自临时召开扩大会议,允许中队长一级的下级指挥官破例参加会议。会上,一些年轻军官提议:“不要去管松井石根这个退役老兵的话了,我们第10军独自向南京方向挺进。”

“此机不择,再等何时?”

“对,为天皇效忠的时候到了!我们到南京后再向本部报告也不迟!”

年轻军官们挥动着战刀,在柳川平助面前怂恿和宣誓道。

“哟西——向南京前进!”一片战刀的寒光下,柳川平助的眼珠贼亮。

就这样,一个疯狂而冒险的军事行动开始了。

原本作为配合松井石根的第10军,现在变成了独自长途奔袭南京的主力,无论是粮食还是弹药都无法给予他们战斗保障,然而被“荣誉”和武士道精神塞满头脑的第10军将士们,将这些困难变成了另一种战斗动力:“粮食不足就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毫无疑问,此时的柳川部队,实际上已经成了一支亡命之师。亡命之师何等可怕!

战刀已出鞘,血腥怎可掩?

在第10军疯狂进军南京的5天后,也就是11月20日,远在东京的日本军部参谋次长多田骏得知柳川部队已扑向南京后大为意外,立即命令停止行动,但柳川毫不理睬。

“大将军,柳川部队已经向南京进发,他们是想抢在我们前面去摘战果给天皇,我们不能让这等好事独给柳川!”获悉“友军”第10军已向南京进军的消息后,上海日军主力的高级军官每天都在向司令官松井石根提出请求,要求尽快抢在柳川部队之前进攻南京。

其实,身为日内阁大本营派遣上海日军总司令的松井石根早知柳川部队的动向,只是这只狐狸一直在忖量着到底发不发兵南京。了解松井石根的人,知道这是他的一向作风,而松井石根自己更清楚,眼下日本国天皇和参谋本部对华方针还处酝酿之中,淞沪大战后到底下一步方向往何处走还不清晰时,他身为日军在中国华中前线的最高指挥官,自然需要三思而后行。

这里必须让读者对松井石根作一些深入的了解,因为他是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最高统帅和后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是“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而处绞刑的甲级战犯。这人在日军与我军开战前几天才重新复出军队并被天皇任命为“日本上海派遣总司令官”,当时59岁,瘦小老头儿一个,却是个标准的“中国通”。1878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的松井石根,是著名汉学家松井武国的儿子,其先祖曾是日本的名将。松井石根189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又进日本陆军大学,同期成绩第一。他与中国关系甚密,早年与孙中山的关系密切,孙中山在日本时,松井石根给予了很多支持。可以这么说,民国时期的中国领导人,很多都与此人有过甚密交往,连整个抗日战争的最大对手蒋介石,松井石根也没有少帮助过——蒋在日本留学时,据说曾有两年时间是住在松井石根家里,可见这对“老对手”还是关系相当的难兄难弟。1915年,松井石根出任日在上海驻军的武官。1922年调任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次年晋升为陆军少将,5年后成了日军中将。1933年,松井石根任台湾驻军司令官,同年晋升为陆军大将。因为日军内部的矛盾等原因,1934年8月,松井石根退出军界,转而在政界活动。

退出军界的松井石根,巧逢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成立的“满洲国”尚不被国际所承认时。日本政府对此在外交上很伤脑筋,于是松井石根自告奋勇向首相提出自己与中国当局关系密切,可以想法让中国政府自己认可“满洲国”为“既成事实”,这样日本一手扶持起来的傀儡政权不就可以很体面地让国际社会承认嘛!日本政府的算盘这么打,所以松井石根这位“中国通”的老将军也便有了用武之地。1936年初,松井石根以私人身份开始了长达数月在中国的游说,且与蒋介石有过深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