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涉世之时(1)

我从未挖空心思地想过去经营一家音乐商店,甚至可以说这个念头从未在我的脑海中掠过——直到我看了改编自尼克?霍恩比同名小说的电影《随心所欲》。片中约翰?库塞克扮演的罗伯?高登是位于芝加哥一所老学校的唱片店老板。他极度焦虑又胸无大志,但在音乐上却自命不凡得无可救药。回想起来,他的生活方式一定或多或少令我着了迷,因为我那家音乐商店的经营方式主要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启发。但这种经营方式也有令人捉襟见肘的时候,毕竟开一家像电影中那样的私人小店同当一名大公司的经理大不相同。我的生活通常也是“办公环境”多于“随心所欲”。虽然我的这份工作来得有些始料未及,但却是最令我感到称心如意的一份工作。

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美国的男性都曾梦想过当消防队员,我也如此。但异于常人的是我萌生这一想法的时间,直到念大学时,我才有了这个冲动。那时我极度厌学,生活对于我了然无趣。我想远离一切,像旁观者一样看着物体消殒在熊熊大火之中。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或许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延续这一想法。

比起大学,我孩提时的职业规划少了惊心动魄,却依旧略显个性。那时我想成为动物园的一名饲养员,尽管现在我意识到当时的理解略有偏差,因为我真正想要的是长大了能有一大群动物陪伴,之后我也确实这么做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完美地达成了儿时的梦想。小时候我对饲养员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一个拥有所有动物的人之上。

以成人的眼光看,小时候的我是一个不思进取的孩子。虽然读书时我并不垫底,但也绝非名列前茅。(数学是尤其令我头大的一门科目;在高中的大学入学评估测试中,我的言语测试得了满分,而数学成绩却刚过及格线。)每天,我步行回家。家中空无一人却舒适惬意。上大学后,我才首次听到“无人看管儿童”这一称谓。我对当时的反应记忆犹新,“嘿,那不是我吗?”但小时候,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学校的每个孩子都同我一样:放学后回到一所空空如也的屋子中,边吃着可可口味的泡芙,边看几小时无父母监视下的电视。我从未觉得这对自己有什么负面影响,反倒认为这是同美国梦一样司空见惯的事。

四年级时,一位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看了我一眼,她的目光似乎是在告诉我她发现了什么端倪。虽然无法断定,但我猜测可能是“这孩子成天无所事事,还有个水泥般呆滞的大脑”。在她看来,我一无是处。在这段记忆模糊之前,我需要声明:这位管理员对我而言无足轻重。她丈夫是我父亲的一位朋友,这身份就决定了我和她的关系不会好到哪儿去。除此之外,她还爱吹毛求疵,为人十分自我。她那个长我一些岁数的女儿倒是十分沉稳,我曾迷恋过她好几年。但这一事实没能使这位管理员在我心中的地位有多大改观。

有一年夏天,她同家人外出度假,由我负责每天骑车去她家打理房屋。现在我已不记得当时获得了多大一笔巨额报酬。她留下的嘱咐清单中有4整页是关于如何为室内花草浇水的。整整4页都是打印的文字。有一种植物需用一英寸的瓶装水直接浇灌,而另一种只需要雾状喷射(就连盛水容器的位置她都一一列明)。你大可想象,一个心不在焉的9岁孩童对着这样的一叠指令会有多出色的表现。记忆中,我也确实干得很糟糕。假期结束,她回到家,发现一屋子如临深秋的花草,枯黄而凄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