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文化是城市人失落的乌托邦想象

南方都市报:你怎么看待少数民族汉化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保留民族原生态的文化生活方式?

王明珂:首先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汉化和现代化。你说的应该是现代化。我觉得我们不能为了要保存少数民族文化,而让一些人永远生活在落后之中。他们若有动机追求现代化物质享受,有能力改进其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他们住在茅草或石砌的房里?我们要从两方面来思考文化:文化遗产与活生生的文化。关于文化遗产,过去就是过去了,我们可以把这些消失中的文化详细记录下来,甚至做一些传承工作。关于活生生的文化,这跟人们的生活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为了保存文化,而反对或阻止人们追求更安全、美好的生活。

原生态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是当代城市人一种失落的乌托邦想象,我们不宜将此种想象让他者来实践。无论如何,尊重本地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愿意住在山里面的人,设法让他的生活、生计更安全。另外许多羌族年轻孩子在父母鼓励下,多年来努力读书求学,希望让自己进入外在世界之中。这样的孩子,在震灾后也应该在学费与生活方面给予些帮助。

南方都市报:这次地震之后,很多团体和机构都表示要采取行动,研究和保护羌族的文化遗产。

王明珂:我觉得很多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都要先对羌族文化有一个基本的学术认知,并了解“文化”到底是什么。否则常常一个保护做下来,反而把许多羌族文化丢失了。如果我们带着“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概念,或者一个民族只有一种典范文化的概念去保护羌族文化,那么我们就会去寻找“典范的羌族文化”,加以记录保存,但这样做,反而把多元的、边缘的、被认为不典范的文化丢失了。多元、差异正是让文化产生活力的温床,也是文化与社会历史变迁间的桥梁。如果我们觉得,松潘那边的羌族太藏化,北川这边的又太汉化,都不是真正的羌族文化,茂县这边的才最典型,我们就保存这边的羌族文化,那么,我们就会把很多东西抹煞了。所以对羌族文化,我们要多元、多点地采集。羌族研究最大的意义就是,从羌族我们可以了解羌人如何成为藏、汉、彝的一部分,这样的历史可说明相关民族的一体性。同时羌族汉化与藏化的微观过程,也可以让我们反思过去边缘人群间“一截骂一截”的歧视与迫害。反思过去才能了解、珍惜现在,并规划更好的未来。

(《南方都市报》2008年7 月6 日)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