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了(1)

燕舞:我同意您以适当方式介入社会变革、表达现实关怀的主张,但如何守持学术本位?像大陆这几年通过《百家讲坛》热播而走红的一些学者,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难以在学术共同体内部被尊敬,一些二流学者通过和大众媒体的互相利用得以获取非常多的声望资本。

王明珂:恪守学术本分难道只是教教书、写写与世无争只在学术界有争议的文章?我认为,现实关怀与学术研究结合才是学术本分。但在以学者身份关怀现实前,我们需先自省:自己的学术研究是否能不受自身种种国家、民族、文化与社会身份认同影响?是否对现实有反思性的思考?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指出的一种缺乏反思性的学术偏见,因学者自身的族群、性别、社会阶层等身份认同所造成的认知偏见—我所指的,便是此种偏见。我认为,缺乏反思性的学术介入政治社会现实,对社会、学术来说都是一种灾难。

更多的学者,或可能关心社会现实,但他们更热衷于解决宋代科举、明代士人以及某原住民群体的“人观”等问题。这也应着布迪厄指出的另一个缺乏反思性的学术偏见,学究偏见(intellectualist bias)—将现实世界建构成一个有待被解释的学术图像,以一大套预先假定的理论、方法、原则、词汇来探索描述它,而忘了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些存在于学科自身内的偏见,也深深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种种表征的理解,或更深化许多原已存在的社会问题。譬如有些学者已指出,人类学的许多田野方法与理论、词汇所创造的知识,让边缘人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如原住民、少数民族等)持续边缘化。如在国际上,人们关心政治造成的人类不平等、剥削与迫害,但若不平等、剥削、迫害是民族宗教或文化的一部分,则被认为是无可厚非—这多少是人类学的“贡献”。

我对《百家讲坛》的内容、这些名家出版的书不太了解。然而谈到知识常民化,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将什么样的知识常民化?争论一些历史事实,而造成国家间、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描述一个边缘人群的异类文化,让他们永远存在于现代与变迁的边缘?通俗、有趣的论述容易让一些观点、价值普及于群众之间;但也常因为通俗、有趣,让包裹着许多偏见的知识广泛传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