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人们熟悉的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赛福鼎·艾则孜。了解作为文人的赛福鼎·艾则孜的人也许还不太多。不过对于这一点,在维吾尔语文化圈里人人早已熟知,并且备感亲切。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1987),并获第三届(1985—1987)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音乐历史剧《阿曼尼萨叶》(1980),以此作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荣获1994年“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奖;传记小说《天山雄鹰》(1988);小说散文集《神仙老人》(1987);回忆录《生命的史诗》第一、二部(1991),第三部待出;话剧剧本《血的教训》(1990);剧本选《战斗的历程》(1959);散文随笔集《博格达峰的回声》(1973);诗集《风暴之歌》(1975)等十多部作品。这些作品在维吾尔文学界获得广泛好评,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部分作品已被译成汉文,颇受读者欢迎,有的作品正在译成汉文,以飨读者。
赛福鼎·艾则孜,维吾尔人,1915年3月生于新疆阿图什。少年时代在阿图什一所伊斯兰宗教小学诵读《古兰经》文,1932年参加新疆南疆农民武装暴动,当过战士、秘书。1934年在阿图什担任小学教员、校长。1935年赴苏联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中亚大学学习,1937年毕业返回新疆,在盛世才办的迪化(乌鲁木齐)政治训练班学习。1938年起在塔城报社工作,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文人生涯。
1938年开始,赛福鼎·艾则孜连续发表了六篇短篇小说——《孤儿托合提》、《两种景色》、《当代奴隶》、《痛苦的记忆》、《遗物》、《光荣的牺牲》等。《孤儿托合提》是他的处女作,描写了一位名叫托合提的孤儿,在当地河堤决口时,被人们活活埋进河堤以堵决口的悲惨故事,读来令人振聋发聩。《遗物》、《光荣的牺牲》则是两篇以反对日本侵略者为题的作品,作品透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应当说,赛福鼎·艾则孜这一系列发轫之作,也是给历来以诗歌和口传民间文学为主的古老的维吾尔文学注入了新的文学生机,奠定了现代维吾尔小说创作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则是以往的文学史家们在关注维吾尔现代文学时往往忽略的史实。
在这一时期,除了小说创作,他开始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人民群众有着最直接和最迅速影响力的戏剧创作,用他的作品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鼓动人民奋起抗日,颂扬抗日军民取得的胜利。《辉煌的胜利》、《9·18》、《不速之客》等,便是他在这一时期的戏剧代表作。这些剧本以新疆省“维吾尔协会”的名义印发各地,在新疆各地竞相上演。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介绍国外优秀剧作,如意大利剧作家卡尔洛·哥尔多尼的《一仆二主》、乌兹别克斯坦剧作家哈姆扎·伊克姆·扎达的《地主和仆人》等,并自导、自演,亲自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