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拍栏杆看吴钩,何人会我登临意(5)

辛弃疾第四次来到建康这个对他来说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名城,自不免感慨万千。最让他心里难受的是,他南渡归宋本是为了完成抗金大业,不料12年过去了,以在建康城去而复返、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原地这件事为标志,他所追求的理想竟还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这次重返建康石头城,辛弃疾虽因受到叶衡器重而心情相对愉快,但因北伐中原的政治理想仍无法实现,也像上次一样常常感到精神苦闷,因此城西的赏心亭仍是他登高望远以抒忧的老地方。他再次登上赏心亭,不免产生像东晋大将桓温那样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痛之怀,胸中郁积的苦闷不能不以一吐为快。

于是,清秋时节的一天,辛弃疾在赏心亭远望中原大地,尽收隐约的青山、波澜壮阔的长江水和残阳难留的楼阁亭台于眼底,忍不住心潮澎湃,乘醉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日,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35岁,多年来他在南方官场备受冷落,长期辗转沉沦于下僚,满腹经纶没法施展,眼看抗战北伐收复中原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你叫他怎能平静下来?所以他要填词来发牢骚。全词即景抒情,感情十分浓烈,上片写景而景中含情,是融进了作者深挚之情的主观化之景。下片连用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来抒写自己的政治怀抱和对国事的忧伤。到篇末则豪气浓情一时并集,令人领会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意。作者满腹牢骚全吐于纸上,但这种牢骚并非个人进退出处的牢骚,而是至大至公的时世家国之忧,因此显得堂堂正正,浩气袭人。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论此词时所指出的,同为登楼的名篇,三国王粲的《登楼赋》便无此慷慨。此词全篇笔势浩荡,而又以潜气内转之法蓄势造境,所以感人至深。陈洵《海绡说词》赞此词:“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字字有脉络如此。”

就在这一年秋天创作了以上这首词之后不久,又到了中秋节。当天晚上,辛弃疾与友人一起在建康城赏月,写下了下面这首借景抒情之词《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