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仲马传》 译本序(4)

传记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叙述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的一段浪漫史。尽管玛丽曾是多名有钱人的姘妇,但内心里向往真诚爱情的火焰并没有熄灭。这时的小仲马尽管有纨绔子弟的一面,但能够给这样的女子以一定的理解与同情;他不把她们看成下贱的罪人,而视她们为牺牲品;吸引玛丽·杜普莱西的正是这一点。然而,对于小仲马来说,这毕竟是一段风流韵事;不久之后,温存与爱意就被责难所代替;一八四五年八月,小仲马终于同这位名妓决裂了。两年之后,玛丽病逝;噩耗传来,小仲马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与悔恨。深深的内疚与自责,使他毫不犹豫地拿起笔来偿还欠债。玛丽·杜普莱西是“茶花女”的原型;但是,莫洛亚告诉我们,小说和戏剧《茶花女》中的爱情悲剧,已远远超出了作者本人那一段感情纠葛的范围,而具有一种发人深省的社会意义。

然而,如果说《茶花女》标志着小仲马道德观念的第一次转变,写于一八五二年的长篇小说《珍珠女》则把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作家转变成为一个冷峻严酷的道德家。从此以后,小仲马在其作品中猛烈谴责在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伤风败俗与堕落行为,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妇女与儿童鸣不平。他的“社会剧”、“主题剧”尽管有时不免给人以说教之感,但却揭露了第二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糜烂生活和道德上的伪善,开创了法国十九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潮流。

比起大仲马来,《茶花女》作者的经历,较少为公众所了解。这就给《三仲马传》的作者以广阔的余地,旁征博引大量第一手材料,把小仲马的经历、思想演变与艺术创作水乳交融地糅合在一起,显现在时代的舞台上,使公众同样津津有味地看到一位与大仲马纠缠不清但又独具个性的人物。作者收集到了大量小仲马的信件,在书中多处大段引用;这些引文虽然可能会使部分非从事法国文学研究的读者感到冗长与枯燥,但耐心读下去,却能叫我们真切地了解到小仲马内心最深刻的精神需求,以及他在生活中如何扮演其自身悲剧中的角色。

这不能不说是这本传记的一个特色。

这部《三仲马传》按照作者的意图应当是雅俗共赏的;但不能否认,它首先是为法国读者撰写的。传记内容虽然非常详实与丰富,但是材料的取舍,表述的详略,历史背景的描述,多有不尽符合中国读者习惯与需求之处。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三仲马传》目前仍然是了解这两位法国大作家的最佳传记作品。

然而,上面这些因素又使译者倍感译事之艰难。三代仲马的生平经历如此纷纭复杂,他们的时代又是那样事件迭起、人才辈出,而莫洛亚学识又是那样渊博;他旁征博引,史实典故信手拈来,独特的文风不无艰深费解之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做到理解原文融会贯通,避免生吞活剥与望文生义。有的史实、典故,以及并非知名的人物,则需多方查找与辗转请教。严复先生所言极是:“求其信,已大难矣!”译者尽管诚惶诚恐,全力以赴;此次再版又有所修正与润色;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竭诚希望研究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三仲马传》法文原版正文后面,附有长达四五十页的“人名索引”和“参考书目”,这对专业研究工作者自然非常有用;但是由于篇幅所限,考虑到对大多数读者可能用处不大,故没有翻译出来。不过,译者在编写注释时,充分参考了“人名索引”;因而可以说,它的部分内容已经通过译注传达给了读者。

郭安定 一九九六年五月完稿 二○一四年五月修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