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特殊情况指的就是我们现在能够将它命名为“作者转喻”(lamétalepsedel’auteur),这个术语能够更准确地说明他们曾经研究过的例子。我曾经含糊其辞地将此术语的发明泛泛地归功于“古典作家”。对此术语产生的缘起,我再也找不到任何记载了,或许我曾经见过诸如此类的文字记载,只是没有留意。但是我总是相信这样的表述实质上是忠实于古典修辞学分析的。这类转喻,我记得它最初出现在冯塔尼的修辞格术语之中,它指的是“将诗人变成他自己所要歌颂的英雄事迹的主角,或者说让他们成为自己所描述、歌咏的对象本身”;因为此时的作者“一旦成为了被表现或者被想象的对象,其实他就是将自己转变成为创造、讲述和描写的对象”冯塔尼:《关于比喻的评述》,第116页;《话语修辞格》,第128页。。杜马赛曾经以含糊其辞、甚至带有歧义(只是局部的,我会补充说明的)的措辞论述过这种情况。这些措辞,即使不能说十分准确,至少它们论及了形象化描绘的笔法:“人们将这些诗人的形象化表达方式称为这种修辞法,即诗人们往往采用把前因当成结果的表达方式。尽管不用描写,但是他们的表达法同样也能够将只有通过描绘才能唤起的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杜马赛:《论比喻》,第151页。
这里所论及的问题其实就是转喻。为了更好地判断两个修辞格之间的相近性,我们在这里仍然要引用杜马赛论著中关于形象化描绘的定义:“它适用于描写,指对所说的事情进行生动地描绘,使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举例:《费德尔》第五幕中苔拉梅娜的叙事)。而接下来的这段论述就显得有些含糊不清:“……可以这么说,人们所要展示的是那些只能通过讲述方式描绘出来的事物样子。几乎可以这么说吧,人们只提供一个实物原样,其目的是让人参照模仿,给出实物是要让人将之描绘成生动的图画。”我猜想,用“好像、可以这么说、几乎”这样的表述其实表示这种效果是附带着“幻想”特征的意思。不过在我看来,既然说的是幻想,那么幻想的本质必然体现在它能够将那个摹本“看成”(亦即将之视为)和原物一样的东西,或者说把“绘画”看成了真的实物,而不是截然相反的东西。通常情况下,冯塔尼的定义要更加清晰:“形象化描绘形象化描绘(l’hypotypose)这一修辞手法可以被视为比拟手法。比拟分为拟人与拟物:拟人是人把主观的意念与感受赋予客观事物,使物具有人的性情和感受;而拟物可以把人比作物,也可以把此物当成另一事物。总之比拟是以生动有力的方式去描绘事物,能变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有趣。译注。指的是以生动有力的方式描绘事物:可以说,让事物几乎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也可以说,使得某种叙述或者描写如诗如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当然这条释义几乎发挥着与杜马赛所描述的定义相同的作用。事实上,这种修辞表达法,即使不是用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是最有效的描写方法,它的作用就在于运用对眼前事物的描绘让人们回想起那些已经消失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