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两人在北大教授杨昌济先生的家里初识,当时的梁漱溟已是名人,是北大哲学系讲师,毛泽东则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二十年后,梁漱溟到延安跟毛泽东谈中国的出路,半个月中毛泽东与他长谈八次,有两次是通宵达旦,梁漱溟回忆说:“彼此交谈都很有兴趣。”毛泽东后来则称,“我同梁漱溟比较熟”。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邀请下,梁漱溟从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多次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还专门派车接他,招待吃饭,由于梁漱溟吃素,毛泽东大声嘱咐:“我们也统统吃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毛邀请梁漱溟到政府里担任职位,梁拒绝后,毛仍照顾他的工作和生活。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指出,“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这一被称为“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民生活在九地之下”、要求行“仁政”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贺毛泽东生日的寿礼。他就事论事,“文革”尚未结束,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说:“文革”搞糟了,“文革”的祸因是治国不靠法治而靠人治。
上世纪80年代,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评价,九十岁高龄的梁漱溟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个世纪长者的直言。如果真正的知识来自人生社会的总结,真正的见地来自历史发展的至痛经验,而非一时的感情、好恶以及书本上的学理或名相,那么对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人物,梁先生的态度可能仍值得我们尊重,甚至是我们思考的基础或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