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华楚简《保训》篇的“中”字

最近,清华大学入藏的战国楚简格外引人注目。我到清华开过两次会,看过两次简,得到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热情接待。

目前,简文尚未公布,李学勤先生和赵平安先生分别撰文李学勤《“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赵平安《解读清华简:〈保训〉的性质和结构》,并见《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第12版“国学”。,向学界介绍了其中的《保训》篇。有个学生拿他们两位的文章给我看,问该篇的“中”字是什么意思,我才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发现,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大家深入讨论。

李学勤先生说,“这篇简文完全是《尚书》那种体裁”,内容是“周文王遗言”,周文王向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讲了两件史事,一件是关于舜的,一件是关于上甲微的。

赵平安先生说,“《保训》的体式与古文《尚书·伊训》相似……若参照《伊训》,《保训》也可以叫做《文王之训》。它极可能是《尚书》的佚篇。今天所能见到的《周书》,最早的莫过于周武王,这篇《文王之训》,无疑应踞于《周书》首篇的地位”,此篇有三个典故,一个讲黄帝,一个讲舜,一个讲上甲微,讲“中”的两段之前,还有讲黄帝的一段。

李先生引用的简文,主要属于后两段:

(1)“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2)“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

李先生提出的问题是:大家都熟悉,《论语·尧曰》载尧命舜:“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并云:“舜亦以命禹。”这与《保训》周文王所说有所不同,不过孔子确实重视中道,其孙子思所作《中庸》就引述了孔子有关的话,然后做了专门的发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上来阐述,同时与“和”的观念沟通结合,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如何,《保训》的思想与儒学有共通之处,很值得探索和研究。

谈到这里,自然难免牵涉宋儒的“道统”论。朱子撰《中庸章句》,序的开首即讲“道统”,他说:“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朱子说的舜授禹之言,见于东晋以下流传的《尚书·大禹谟》,号称“十六字心传”,阎若璩等已经明辨其伪。现在看《保训》篇文,似乎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相信会引起各方面的兴趣。《保训》简的图片和释文,不久也会公布,供大家研究。这一材料应该怎么理解,我想讲一下我个人的理解。

第一,我认为,《保训》所述虽为西周之事,但从文辞风格看,应属战国讲述的西周故事,不是当时的典谟训诰,而是拟古之作。

第二,“道统”是宋儒虚构的儒学正统: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唯此三子独得真传。这种说法并无历史根据,也不能反映早期儒学的丰富性。孔门最重要的人物是颜渊、子路和子贡,曾子只是最晚的学生。

第三,宋儒所谓“中”,《尧曰》之“中”也好,伪“十六字心传”之“中”也好,《中庸》之“中”也好,都是哲学概念,而简文的“中”是一种器物。两者是否有关,还值得讨论。但无论如何,宋儒并不知道简文所说的“中”。

什么是“中”,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下“中”字的字形。

“中”字,从商代到战国,写法一脉相承。其原始写法,一般有三个要素:

(1)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道竖画,像一根标杆。

(2)竖画的中间有个圆圈,表示这个杆子的中点(两端之中)。甲骨卜辞多用方笔,写成方框;铜器铭文多用圆笔,写成圆圈。无论方圆,都不把中间填实,因而有别于“十”字。

(3)圆圈的上下皆有旗斿,上下两段的方向一致:向左飘,一律向左;向右飘,一律向右。

“中”与“仲”、“”有关。“仲”无旗斿,只有竖画和圆圈,是从“中”字分化。“”是旗杆,也是字形、意义相似的一类许慎以为“史”字从中(《说文解字·史部》),但古文字的“中”与此不同,一竖所穿,不是两画上出的口字。王国维推测,“史”字所从的中乃“盛筴之器”(《释史》),收入《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一册,《观堂集林》卷六,1—6页。。

“中”字到底指什么?学者有三说:(1)旗帜说(唐兰说);(2)圭表说(温少峰、袁庭栋说);(3)风向标说(黄德宽说)参看: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2935—2926页。。

按此三说,似可折中于中国古书所说的“表”。“表”者,即今语所谓“标杆”,它可以是普通的标杆,也可以是有旗斿的旗杆。这种杆子有两个功能,一是“立竿见影”,当观测日影的圭表用,二是借助旗斿,观风向,测风力(殷墟卜辞卜“立中”,经常会问是否“亡风”)《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和第四十九回讲“借东风”的故事,周瑜吐血,是看旗,转忧为喜,也是看旗。,三说并不矛盾。

古书所谓“表”,常与“旗”并说,是类似之物,如《左传》昭公元年“举之表旗”是也。

“表”常用于军中,用于合军聚众,教练士卒。如《周礼·夏官·大司马》,《六韬·犬韬·分兵》,《尉缭子》的《将令》、《兵教上》、《踵军令》都提到军中的“立表”,以及用表旗划分营垒,“战合表起”,等等。

表有两大用:

一种用于集合,立表辕门,视日影消失,时当正午,全军集合于表下,迟到者斩,古人叫“日中期会”,如司马穰苴斩庄贾的故事就涉及这种制度(《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一种是用于阵法操练,每百步树一表,练习作坐进退,“及表乃止”。古人说,“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司马法·仁本》),就是这么训练出来的。

殷墟卜辞的“立中”就是古书常说的“立表”。

我们今天的升旗仪式,就是来源于军中。

“中”有表率之义、标准之义,就是从标杆的意义引申。

“中”有中间之义、中心之义,也是从标杆的意义引申。

表也是测量工具。

周公营建新邑于洛,“相宅”、“攻位”(《尚书·召诰》),是革故鼎新,一时之大事,据说就是用“表”作测量高下远近和四方八位的工具。

《尚书·召诰》提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什么叫“土中”?就是东南西北“四土”之中。司马迁的解释是“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史记·周本纪》)。

何尊铭文说“宅兹中国”,有如西谚:条条大路通罗马。

“中国”之义立于此。

《周髀算经》是附会这一故事(“周髀”的“髀”就是指表),周公观景台也是附会这一故事(台在河南登封告成镇的周公庙)。它们都是附会周公立表观影,定鼎于洛的故事。

古之阴阳,阳字作双手捧日形,阴字则从云今声(云者蔽日,表示相反的意思),阴阳是以日影分。术家讲方位,例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左前为阳,右背为阴,其说皆与日影有关。

简文说,“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表”就是这样的东西。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诗·周颂·思文》)简文的“中”不是一般的表,而是一根可以“为民立极”的标杆。英文的pole庶几当之。pole既指杆,也指极,如今“南极”、“北极”的“极”就是这个词。它和“九鼎”一起,同样是权力的象征。

“中”代表什么?曰“四方之极”(《诗·商颂·殷武》),太一是宇宙之“中”,天子是天下之“中”。

2009年5月10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原载《中国文物报》2009年5月20日7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