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它的“亲密接触”

我相信肢体的接触,跟食物、空气、和水同样重要,都是人生命不可或缺、赖以为生的养分。 

可惜的是,东方人对于肢体接触较为保守,比如说很多长一辈的亚洲人,很少透过直接的拥抱感受亲人或朋友的爱,大多需要透过言语或物质等间接的方式当做“翻译”。相对的,亚洲人的情绪比起动不动就来个亲吻加熊抱的西方人,也比较压抑或不满足,对于常年往返在这两个世界的我来说,感受非常深刻。

奇妙的是,不只是人与人的肌肤接触有这种爱的力量,人跟动物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微妙的关系。

我曾经在美国的动物保护团体网站上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洋洋洒洒列举了饲养宠物对于人类健康的二十多种好处。除了养狗能增加饲主的活动量,并且在遛狗过程中通过狗友,促进人际关系,间接强化身心健康等,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外,作为一个外行人,我无法判断某些更深刻的心理上益处的科学根据。即使是医学专家也只能说,养狗能带来许多对健康的益处,但是原因并不清楚,只能推断养狗有助于纾缓饲主的压力,而压力是造成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有些心理学家也认为,会帮忙做家事(比如扫地、倒垃圾等)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容易同意家里饲养猫或狗,久而久之,他们也成为比同侪表现更负责、更成熟的孩子。

虽然关于孩子与宠物的情感发展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出乎意料的少,但是我相信儿童对于同居动物所投注的感情,以及宠物随时都在身边的特性,绝对会帮助孩子在他们面对压力时,减少忧惧,成为安全感的来源。

我之所以这么肯定,除了我自己从小到大的个人体验外,主要是因为大学时,意外在图书馆读到一本197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书,书名就叫做《触摸》(Touching),作者是 Ashley Montagu教授,整本书讲的都是皮肤的接触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性。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爱猫的人应该都知道,刚出生的小猫如果一出生就离开母猫,便几乎不可能活命,小猫之所以活不下去,并不是因为缺乏食物的关系,而是缺乏母猫的触摸。

专门照顾流浪动物的美国组织ASPCA教这些科学家们一个方法,那就是用湿棉花棒轻轻从小猫嘴巴到尾部,来回按摩食物会通过的消化路径,其实就是模拟母猫用舌头舔小猫的方式,结果这些失去母亲的小猫,竟然平安成长,这个实验提醒了我们肌肤相亲的必须性,是一种生物本能。

小猫的反应跟一些医学报告观察住在医院、与母亲分开、失去了生命早期最重要的肉体接触,因而忧伤、退缩、沮丧甚至死亡的人类婴儿,反应其实非常类似。

幼儿在沮丧或悲伤时,必须依赖照顾他们的人给予安慰,才能袪除疑虑,并因此引发出他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对他们未来是否能有好的发展能力相当重要。在这样的理解下,虽然情感归属理论从来没有提出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情感归属问题,但是已经足够让我相信,活生生的宠物对于年幼的孩子,也有这样的功能。孩子们在七岁以前对动物和对人类的爱,无论是在质量上或数量上,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人与宠物的近身接触和情谊可以如此美好,提醒着我们在这个大千世界,与其他地球上的生命共生的可能性,甚至应然性。

世界和平的第一步,或许就该从我们开始跟一只猫,一只狗,一个人的拥抱开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