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上海大学成了培养共产党干部的学校。该校建有中共组织,博古入学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结识了许多著名共产党人。
翌年10月,19岁的博古突然被淞沪警察厅逮捕,但因查不到什么证据,第二天获释。不久,中共党组织决定派他前往莫斯科学习。
于是,博古进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学,成了米夫的学生,成了王明的同学,成了“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在莫斯科的四年留学生涯,为他后来成为中共中央负总责打下了基础。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年轻的中国女性出现在博古面前。
这位女性原名刘琴仙,参加革命后,她嫌这名字不够“革命”,取其谐音,改为刘群先,“群众先锋”之意。她是博古的同乡,无锡的女工。她的出身颇苦,从小死了父母,自己做童工维持生活。她先是织发网,后来成为纺织工人,投身工人运动,以至成为“群众先锋”——女工领袖。于是,她作为中国工会代表之一,前往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大会。
刘群先不懂俄语,中共党组织指派了一名留学生充当她的翻译。这位留学生,正是博古。
异国遇同乡,他俩用无锡话交谈,一下子缩短了彼此的距离,一见如故。
就这样,他们彼此深深相爱了。
1930年5月,博古回国不久,就和刘群先结为伉俪。那时,刘群先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担任宣传干事。
翌年,24岁的博古,由于历史的机缘成为中共中央负总责:倘若不是米夫出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不可能上台;倘若不是博古和王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有过“共同战斗”的友谊,王明也就不会视他为心腹,不会把夺得的中共中央大权交给这位无锡小伙子。
博古,只在上海大学学习了一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四年,没有多少实际工作的经验。
这样一位“嘴上没毛”的小伙子,出于王明小宗派的需要,才被推上了中共新领袖的地位。
政党的成熟,首先要有成熟的领袖。中国共产党才“十岁”,还是一个幼年的党。
综观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史”,可以看到,自从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不视事”起,至1931年10月18日博古上台,频繁地在更换领袖,简直像走马灯一般: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瞿秋白、王明、博古。在这中间,曾经一度主持过中共中央工作的还有周恩来、蔡和森和李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