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日渐掌握实权(1)

上海,忽地来了个三十来岁、湖南口音的古董商,租了房子,落脚做生意。

他自称名唤“萧柏山”。不过,这位古董商仿佛是个戏迷,常往天蟾舞台跑。

在中共中央那秘密机关里,这位“古董商”变得非常忙碌,不断地向全党发出指示,大有总书记的派头。

“萧柏山”,便是李立三。

这是一种颇为奇特的现象:尽管中共“六大”选出了向忠发当总书记,可是,中共的实权却操在李立三手中!李立三,既不是政治局常委,也不是政治局委员,而只是政治局候补委员!

李立三成为中共实际上的领袖,其实就跟向忠发忽然成为中共总书记一样。那时的中国

[1] 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第2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共产党非常年轻,没有成熟的领袖人物。

李立三也有他的机遇:

中共“六大”之后的第六天,共产国际“六大”在莫斯科开幕,而且一开就开了两个月。周恩来、苏兆征、项英三常委留在莫斯科开会。另两位常委,即向忠发和蔡和森,再加上李立三,先行回国,主持中央工作。

于是,在1928年9月2日,向、蔡、李三人回到了上海。

向忠发其人,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也差,不具备当领袖的才能,仅仗着老工人牌子才被捧上总书记的位子。这样,他也就成了名义上的总书记。

最初,掌握中共领导实权的是蔡和森,他是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宣传部部长。

32岁的蔡和森具备领袖之才,本来,他跟罗亦农一样,很有希望成为中共新一代的领袖。他原名蔡林彬,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氏。1918年他和毛泽东共同发起新民学会。翌年,他留学法国,猛看猛译法文版马克思著作,很快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真髓。1920年9月16日,他在写给毛泽东的长信中清楚地阐述了中国必须建立共产党:“我认为首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于他的许多同时代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