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不厌细

圣人对于饮食之道,有“脍不厌细”之说。脍者,肉丝也,大概冬笋炒肉丝是古已有之了。否则苏东坡的“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便是语出无典(一笑)。不过,这古已有之的“脍”,传至今日,好像是已日趋没落,平常到大小餐馆中随便吃个榨菜肉丝什么的,往往端上来的是盘肉丁肉末肉棒棒的杂炒,求其精求其细那等于缘木求鱼。一般家庭的“下座”,更多不懂刀功,肉丝也者,不切成排骨肉块已很对得起你。

若是从吃肉只是吃其蛋白质和脂肪质的营养上讲,粗切细切根本无所谓,可能粗切的蛋白质不会过于硬化,还更好些。但我们中国是以吃而闻名于世界的,一切菜色,都有考究,那脍便不容许它是“小手指头”了。

记得某一食谱谈到肉丝,曾写着:“要先把肉切薄片,再看着肉的纹理横切成丝,这样炒出来才嫩,不致咬之不断。”人家既写谱出书,当然是学出专门,我们不该胡乱置评,不过,积四十年吃的经验,肉丝的切法实在该是选一块精肉,先顺着纹理以快刀片成薄片(因肉是软的,切何能薄,除非是先冰冻了,冻猪肉切细再炒,炒出来有水汽,味儿便不对路了),再顺着纹理切丝,这样炒出才不致横断成肉蓉。炒的菜除了刀功,还讲究的是火候,一个炒肉丝若会炒出来不易咬断,那恐怕只有炒的是铁丝了。

炒肉丝有白炒、红炒、加芡、干煸之分,多视其配料而定。笋丝炒肉丝,最宜加芡白炒,就是把肉丝切成后加些蛋白、少许太白粉、适量之盐拌匀,俟锅中油极热,入锅速炒速铲动;笋丝当然是先经滚水焯过的,入锅一混合即盛出,如此便是一盘洁白鲜嫩的“竹脍”;韭黄炒肉丝亦当如是。若是黄芽白烂糊肉丝,则宜加芡红炒,肉丝不必加蛋白,只加少许太白粉和适量酱油,入锅炒透,加入白菜丝,再炒透。因白菜本身出水,锅中菜汁一定很多,再加太白粉,勾成糊汁,便成烂糊。若芹菜肉丝、榨菜肉丝、雪里红肉丝、四季豆肉丝,则都宜干煸,就是肉丝本身什么都不加,入锅炒熟,加入配料,再加酱油、盐、糖等。总之,加芡的是求肉丝之嫩,必须火大油多,干煸的是求其入味。至若川菜中的干煸牛肉丝,那是把牛肉丝在油中焙炒成肉干,则另是一功,不在普通之例了。

最后所谓的“芡”,是北平土话,太白粉、藕粉等加水成浓汁者,均如此呼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