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驱山走海置眼前(2)

这三部抄本与李白另有因缘,只其中一部—也就是留在李颙安州故里的一部,较诸另外两本,有些许不同。那是因为李颙于数年之后,病笃弥留之际,曾经唤人取笔墨到榻前来,说:“某更有一诗未曾写了。”

接着,他对家人说起了他独自向大匡山告别的最后一程,是来到当初李白刓苔作诗的巨石之前。但是却无论如何不曾料到,一首五言八句,仅仅留下了一个“去”字,似乎这也是冥冥之中注定,他也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刻。在家人的搀扶之下,李颙摇晃着他的大脑袋瓜,吟了两句:“谁留去字去,石上望神仙。”就在这虚渺空寂的一望之中,李颙垂下头,像是对他的家人、更像是对自己说:“尚有一韵,竟不记耶。”他忘了另外两句,溘然而逝。

至于故留“去”字而去的李白,一启程就把什么都忘了—尤其是他的兄弟。

李白之兄一郎,族中大排行第八,名寻,生小勤谨木讷,十四岁上从李客远行,安置在九江,随俞氏航船一门习算学,之后便落地生根。李白之弟三郎,族中大排行十六,名常,乡里最称干练。李常也在十四岁刚满之时追随队商出绵州,不多久就在巴蜀之间自领估贩贸易,三年而独立。之后又过了一年,李客招之到石门山官渡口,所谓“巴蜀咽喉”之地,建立了可以转运十万石物资的栈坊。

官渡口旧名纪唐关,一关所辖之区覆盖了巫峡两岸,李常的仓铺就在北岸信陵镇。由于江面澄平,水势深静,全无波澜漩陷之险。一般水路行旅,皆在此地渡口选船。有那轻装就道,欲快行速至者,必拣选小舟,多在南岸登船。至于负载沉重,货运趸行的,往往要借力于七八千石的大船,多在北岸登船。岸间就凭仗排筏过渡。

李白于此度出川,由蜀之巴,半程山水算是重来回味,于吴指南却新奇异常。为了让这友伴也能饱览山河明秀,李白遂仍由陆路启程,先折往奉节白帝城—此县,以诸葛亮奉刘备“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操守而命名;此城,更因昔日刘邦以赤帝子之身醉中剑斩白帝子而留名;而这里,也是三峡的起点。

古来以出三峡为出巴蜀之称,三峡两岸,丛山绵延七百里,形势光景,不一而足,或雄奇险峭、或俊秀妩媚,瞬目以收,但觉变化万千。

长江三峡风景秀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简约痛快之笔写之,千古以来,无有过者;像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再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或者:“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但是正因为无有过者,却往往于郦道元的文字之外,也就很难见识三峡的其他面目了。

即以古里计程,三峡七百里之说也多了,自蜀徂楚,江行西起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约唐里三百有余,四百不足,前后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相贯而成。瞿塘峡位在最西,景貌短促,前后仅十五里,向属奉节巫山县。巫峡九十里,从巫山到官渡口,此地已属巴东。再向下,则是西陵峡,一百三十里,由秭归到南津关,属湖广之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