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序 不可不信缘(4)

“张充和属于中国传统淑女中多才多艺的奇女子。她的幻想是如此离奇纤细,如梦幻,如神虚,如形影。她的描叙不落陈套。读她的作品,使人感到隔着一层细纱幕观戏,有那似真似假模糊雾迷的情景。本来散文便是采用意识流的技术,张充和却将她这天然的长处升华到虚无缥缈间去,给读者飘飘欲飞的感觉。她的散文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有浓厚的戏剧性,好似舞台上演戏,情折事曲。她的文字结构紧密,如一出精彩的戏曲。她是昆曲家,精通古典音律,文字作品也表现戏曲的节奏。”(木令耆编《海外华人作家散文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花城出版社)

木令耆先生的点评专业而中肯,虽然我对她将张充和与五四运动思潮联系在一起表示商榷,但对她就作品本身的解析表示赞同,如果木令耆能够多读一些张充和的文章,相信会有更全面和彻底的解析。张充和的文风的确有一股戏剧性,她的文章都不长,多在千余字,但都会像一出戏,有起点、伏笔、高潮、冲突和尾声,所以很好看。还有她的写法,“她的散文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杂文,都无法定性是纯粹的某一文体,比较模糊,而且看上去写法随意,但用词又很讲究,有的典故可上溯千余年,再细读又都是眼下的新事,有机地打通了古今的联系。

再一个特点是“禅意”,细读张充和的早期文章,总能获得一些小哲理,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从业也好,她都会给出一个明澈的见解,供你参考,且不拘泥于常理。这应该与张充和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养祖母识修出身大族,但身家孤零,与张充和相依为命,其一心向佛,多做善事,常带着张充和出入佛门,在张充和的作品里时常能见到类似场景,甚至结交了小尼为友。小充和衣食无忧,还有专门的私塾先生教课,但没有小伙伴的童年注定是孤独,甚至可能是孤僻的,这也练就了张充和慎独和忍受寂寞的性格。可用一个古词“静女”形容。但这样的际遇,也成就了她承接中国传统文化衣钵的天机。诚如学者余英时所说:“充和何以竟能在中国古典艺术世界中达到沈尹默先生所说的‘无所不能’的造境?这必须从她早年所受的特殊教育谈起。她自童年时期起便走进了古典的精神世界,其中有经、史、诗、文,有书、画,也有戏曲和音乐。换句话说,她基本上是传统私塾出身,在考进北大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化的教育。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只有极少数世家—所谓‘书香门第’—才能给子女提供这种古典式的训练。”(《张充和诗书画选》序言,张充和作,白谦慎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余英时先生曾读过张充和的早期作品《张大千画展一瞥》,就文章本身他以为:“充和与古典艺术精神已融化为一,无论在创作或评论中随时都会流露出来。”

“笔下流动着无限的诗思和极高的品格。……大千先生的艺术是法于古而不泥于古,有现实而不崇现实,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张充和原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