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坐拥时光与可能](2)

虽然师从 Michael L. Gross攻读博士,且受教过新东方的励志课程,但江南的人生终究没有被那时“美国改变人生”的风潮所改变。对他而言,异乡更能让人体会到心中真正的所爱。

江南学的一直是理科,北大化学系毕业,但他不知道来美国后自己会觉得工业如此无聊。“没有去过的人不会了解,美国药厂里每个博士会有一个大空间,屋顶非常高,一个车间里有 500个博士。从顶上那个横梁走过去,可以看见下面哗哗地在工作。如果不是顶尖的科学家,它几乎不对创造性有要求。化学系是全校人最多的一个系,因为它需要大量熟练的合成者。仅此而已。”

江南从没有像在美国时那样怀念北大,尤其是北大南门的“风入松”— — 中国第一个开架式的著名书店,在这里,可以随便翻看新书。“唯一的问题是它不提供座位。”江南笑言,“不过如果提供座位的话,大家一定会赖着不走。”在这样的怀恋中,江南待得最多的地方不是实验室,而是学校的东亚图书馆。他回忆道:“我觉得有的人对阅读中文是有习惯的,譬如我,时间一长,你不让我阅读中文的话,我就会烦躁。”

看书和写作成了江南缓解烦躁、抒发心情的方式,也是《此间的少年》最初的由来。抵达美国一年半后,他开始写作。发表在论坛上的文字出乎意料地受到大量追捧,江南成了最早一批受益于互联网的网络作者。“我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写下了这本书,用以纪念我终将失去的青春。十年后回想,那时候我其实富有得像个皇帝。”他在十周年纪念珍藏版的扉页上这样写道:“那时候通往食堂的银杏明黄如金,女生们走在落叶中裙裾起落,男生们冲她们敲打饭盒……热血上涌的时候我相信自己能征伐世界,在战马背上带着窈窕的姑娘归来。”

“《此间的少年》其实一点都不算幻想小说,它算特别正式的校园文学。里面写的故事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真的,直到几年后还有当时的同窗打电话找我对证。”江南笑道,“当时因为借用了金庸小说,被归类为‘新武侠’、‘同人’,但在我看来,那只是一个手法。”

这种手法很快被沿用到江南的第二本书里——他借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架构,写了《爱死你》:一个勾人魂魄的全职死神和一个为了拯救其他女孩而牺牲自己婚姻的人类女孩的爱情,被喻为“2000年之后最值得收藏的中国原创童话”。这个 3万多字的故事,江南只花了一个晚上就写完了。“15个小时,就着一箱 12瓶的啤酒,咣咣咣边喝边写。”江南说,“那个情绪特别简单,其实就是我和当时的女友——一个在异国他乡的男孩对着时差跟一个姑娘通宵聊天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江南进一步认识到,对于小说而言,找壳很容易,情绪是最难找的。

与此同时,因为网络上发表的小说,在美国的江南和北大的师兄颜庆胜成了聊天甚欢的网友——这间接促成了江南 2004年攻读完硕士、肄业博士学位的回国之举,和卞智宏、孙健敏等北大人成立了一间小出版公司。《爱死你》与喜欢这个故事的插画师合作做成的绘本,成为他们当时引以为傲的图书作品,这种形式在当时很罕见。再然后,江南重做了《此间的少年》的第二版,弥补了当时通过网络将小说签约给一家并不熟的出版社的遗憾。

“白色的封面,上面有金色的银杏叶子往下落。”江南这样描述第二个版的封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