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噩耗(摘自第五章龙旗凋零)2

凌晨4 时左右,第一鱼雷艇队的剩余各艇陆续到达东口的防材缺口附近。排在队伍最前的“小鹰”号,是当时日本联合舰队中少有的大型鱼雷艇,外形非常特殊,艇首有夸张的撞角,司令塔后的甲板上并列着两座烟囱。

1888 年建成于英国亚罗船厂的这艘鱼雷艇,拆散后运回日本,由横滨海军造船厂组装而成。排水量203 吨,艇长50.29 米,宽5.79 米,吃水1.68 米,动力为2 座汽车式锅炉,2 座2 汽缸2 膨胀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1217 马力,航速17.8 节。由于艇型大,“小鹰”的鱼雷装备在同队艇中可谓最强,共装备360 毫米口径露天固定式鱼雷发射管4 具,另配有2 门四管诺典费尓德机关炮。显得与众不同的是,英国人还给这艘鱼雷艇设计了水线带装甲,位于轮机舱的两舷,厚度为25 毫米,使得这艘艇的生存力更胜于一般的鱼雷艇。由于“第二十三号”布下的目标船位置存在偏差,当“小鹰”到达防材缺口附近时,也一头撞上了防材,但是没有像旗舰那般勇猛地“飞”过防材,而是倒车另找缺口,经过一番波折终于发现了缺口,通过防材。跟在“小鹰”之后的“第七号”、“第十三号”、“第十一”号3 艘鱼雷艇属于同型姊妹艇,和昨日击中“定远”的“第九号”是同级。“小鹰”号通过防材缺口后不久,“第七号”又撞上了防材,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一番慌乱中,连接舵轮和舵叶的链条居然断裂。风浪中“第七号”犹如一片孤独的树叶,随波逐流而去,艇员一面跑到艇尾,用人力把握舵叶,以防鱼雷艇被海浪送上岸边撞碎,一面紧急修理,至天明时分才转危为安,以致未能参加本次偷袭。接连看到前列鱼雷艇受到路标船误导的狼狈之相,“第十三号”、“第十一号”总算聪明地改道而行,自己寻找缺口进入了海湾。由于“第七号”中途脱队,实际进入威海港内的日军鱼雷艇共计4 艘。

虽然北洋舰队已经警觉,各处的探照灯在海面上来回扫射,可惜始终未能捕捉到目标,相反探照灯光再次暴露了自己的战舰。对于夜间如何有效防御偷营劫寨,在那个时代各国海军都尚无妙法良招。日军第一艇队旗舰“第二十三号”首先发起攻击,当其冒险航行到海湾中部时,借着探照灯光,发现刘公岛方向中部位置有三个舰影,随即向其中最大的一艘接近。为了确保攻击的准确性,“第二十三号”并没有按照鱼雷攻击的规则行事,非但没有加速,反而在中国军舰射出的弹雨中以极为缓慢的航速靠近。一条白头鱼雷艇从“第二十三号”鱼雷艇艇首中央的鱼雷管跃出,划出一条寒光四射的白线,在击中目标的轰然巨响中,“第二十三号”加大马力,全速返航。紧随在“第二十三号”之后的“小鹰”也瞄准了这个目标,在这艘中国军舰猛烈的机关炮射击中,“小鹰”首先发射了艇首左侧鱼雷管的鱼雷,未中。进一步接近后又发射了右侧鱼雷管的鱼雷,在这艘中国军舰身上再度响起可怕的爆炸声……

首先罹难的是北洋海军的装甲巡洋舰“来远”,黄海大东沟海战后,因为旅顺基地很快失陷,诸舰中受伤最重的“来远”舰始终未能修复,到威海卫保卫战时,她成了北洋海军诸主力舰中舰况最差的一艘。两条鱼雷接连命中了“来远”的左舷,在水线下各造成了直径分别为4 米和1 米多的破口,两个破口相距仅半米。水线下没有任何装甲保护,且舰内结构此前已经严重受损的“来远”,官兵们虽奋力抢救但终究未能抢救过来,在巨大的悲叹声中,满目疮痍的舰体向右侧翻转,露出了红色的舰底,最后整体倾覆在海中,与她的姊妹“经远”几乎是以同样的姿态告别了这支龙旗海军。由于灾难来得太快,“来远”舰内的官兵大都与他们的战舰长眠在海底,只有在露天甲板上的管带邱宝仁、驾驶二副谢葆璋等五十余人落水得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