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观(1)

 

因此,在一个社群当中,老人能否得到照顾就看他们是否有用。老人能否受到尊敬的另一个因素则和社会的价值观有关。这两个因素表面上看来是相关的:老人越有用,就越能受到尊敬。但这点正如人类文化的其他层面,实用与价值之间的关联不一定是紧密的:即使经济条件类似,有些社群还是会特别强调敬老尊贤,还有一些社群则会鄙视老人。

一般而言,人类社群对老人至少还有一点儿敬重。美国人就常告诉小孩要尊敬老人,不可跟他们顶嘴,以及在公交车上要让座给老人等。比起美国人,昆族人对老人更加尊敬。一个原因是昆族人仅有1/5的人能活到60岁。这些昆族老人熬过人生的种种考验,如狮子攻击、疾病和敌人的突袭,因此值得年轻人敬重。

此外,注重孝道的儒家思想在亚洲颇为盛行,因此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都有宏扬孝道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在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根据儒家思想,为人子女者对父母必须绝对顺从,不得违抗。子女(尤其是长子)必须负起照顾年迈双亲的责任。直到今天,孝道仍是东亚尊崇的美德,很多年长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和儿女同住。

注重家庭观念的南意大利、墨西哥等社群也强调尊敬年长者。正如唐纳德·考吉尔(Donald Cowgill)的描述:“他们认为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很大……个人要把家族的荣誉放在第一位,支持父亲或祖父,为家族牺牲,尊敬父母,不可让家族蒙羞。整个家族的人应该在家长的带领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这样的架构下,个人很少有表现的空间,总之必须以整个家族的利益为重……即使子女成了中年人,仍会常常和父母住在一起。大多数人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大逆不道的事。”

上述的中国、南意大利和墨西哥家庭都是父权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很普遍,也就是由家庭中最年长的男性握有掌控家庭的权威,通常是核心家庭中的父亲,或大家庭中的祖父或伯父。在游牧或农业社群、古罗马和希伯来也有这种家庭结构。为了对父权家庭的形成有更充分的认识,不妨拿现代美国人的家庭构成做一对照,这也是许多本书读者认为最理所当然的家庭结构:新婚夫妻脱离原来的家庭,另组一个小家庭,也就是人类学家所说的“新居家庭”。这种家庭结构包含核心家庭,也就是夫妻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女。

尽管我们认为这种小家庭模式很正常,再自然不过,在传统社群当中,只有5%的家庭是新居家庭。最常见的还是结婚后从夫居,也就是父居家庭,即新婚夫妻跟新郎家人一起住。如此一来,家庭结构不再只有一个核心,而会水平或垂直延伸。以水平延伸而言,包括家长的那一代。如果家长有三房四妾,也可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还加上家长未嫁的姊妹或是已婚的兄弟姊妹。垂直延伸则包括家长及其妻子、他们已婚的子女及子女生下的孩子(也就是孙子孙女)。不管水平还是垂直延伸,这样的家庭在经济、财务、社会和政治上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的家庭成员在生活上都必须互相配合,而且以家长为权威。

自然而然,老人在父权家庭能得到妥善的照顾。他们和子女住在一起,能掌控大家庭的一切,拥有经济大权,可以过得安稳。当然,在这种家庭结构之下,成年子女不一定敬爱年长的父母,敬畏权威的成分也许更多。等到父母过世,自己成为一家之主,这时就轮到他们掌控权威,控制子女。至于新居家庭,由于父母不和子女同住,照顾父母的问题就会更棘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