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时,与日本全面而精良的军事训练相比,中国部队则显得乏善可陈,蒋介石曾因此批评国人。而华中方面军还远非日本最精良的部队,他们年龄偏大,多为30 ~ 40 岁,且因被征召而心存不满。夺取南京这一目标是随着1937 年夏秋两季冲突升级才逐渐形成的。
缺乏外部见证是这场屠杀会爆发的另一个因素。虽然屠杀规模尚不明确,但关于屠杀的报道也透露出了一些信息。《北华捷报》刊发了一篇名为《恐怖南京》的社论表示哀悼:“如果日本夺取每个城市都造成血流成河的惨剧,那么世界将因惊恐和痛心而同仇敌忾。”尽管文字不多,但文章还是给出了一些细节:
在两天里,整个南京一片凄凉,随意的杀戮,大规模的洗劫,以及对私人住宅的肆意侵入,对妇女的侵犯……在日暮后,谁要是被巡逻队在大街上或弄堂里看见,很可能被当场格杀……此间恐怖,难以言表。
就算南京大屠杀事先没有经过周密计划,中日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别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从20 世纪初到20 世纪30 年代,日本的大东亚主义开始变质,日本人的思维被一种发自内心的(若不说是被误导的话)信念所占据,这个信念就是他们有责任去领导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邦,把它们从西方帝国主义手中解脱出来,走上自由之路。而中国则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将日本看作与西方国家一般无二的侵略者,这与日本人的思想南辕北辙。这种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日本军队对受害者的蔑视,也是随后发生的暴行背后的原因。
蒋介石没能及时了解到在南京所发生的惨剧,但被迫离开这座城市依然令他心神不宁。他试图马上投入工作,但仅仅几日,他就被一场高烧击倒了。整整4 天,他不得不卧床休息,虽症状有所消退,他依然表示:“今日寒热已退,但精神未复,卧。”病中,他还一直权衡该如何与日本人、共产党周旋。但关于南京,他在日记中只字未提。至少在1938 年1 月22 日之前,蒋介石没有提及南京。他在这天写道:“倭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彼固陷之深淖进退维谷,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蒋介石为什么在此前没有写到大屠杀,甚至在日记中也未提及呢?一名学者指出,这或许是因为蒋介石的手下没有告知他在南京所发生的一切。这的确有可能。
但有时,要承认事实真相是极为困难的,即便是在极为私密的日记中。蒋介石已见识过日本人对待上海的方式,而那时整个世界也都在观望。他知道南京对敌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那他为何还要坚持死守这座城市呢?日本人会如何对待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他应该有一些大致的判断。而他又是那位弃首都而逃的领袖,口头上的抵抗是可以理解的。而没有蒋介石,武汉就少了一位重要指挥官。离开南京只是蒋介石被迫做出的众多抉择之一,在战争结束前,他还将被迫做出更多类似的抉择。还有一种可能,蒋介石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没有提及南京,只因他不知该如何讲述这出炼狱惨剧。